編輯室的話:
邁入一年的尾聲,守護到最後的 12 月,有著一體兩面的象徵;從喜樂,有著燈光彩飾、歡慶溫暖的祝福節日,人們相聚一堂,感受佳節氛圍渲染幸福,從哀愁,同時也代表著結束,過去種種當下和回憶將化為腦海中的畫面,告別後將一去不復返。
從小到大,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告別」,而每一次的練習,如今再次回想,彷彿是為了能有更大的勇氣,接納下一次告別的預習。由外探討,對於事物的告別較為單純、由內延伸,告別的意義深長久遠,或許得花上一生來領悟。
因應歲末年終,女子學以《告別》作為 2022 年的壓軸專題。回顧這一年,你告別了什麼?是跳脫舒適圈,換了一份領域之外的工作,還是告別單身與另一半攜手再創家庭?或者,隻身一人到一座新的城市生活,還是歷經了一趟生離死別?面對這麼多的感受和寓意,我們明白簡單的「說再見」,可能平舖直述,也可能細水長流。
有「台灣安寧之父」之稱的賴允亮醫師,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推手,他認為「告別」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有安心的告別,才不會留下遺憾。某一天,你我都會走路生命的盡頭,如果明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你會怎麼過?如果,明天就要和所愛告別,你又會怎麼做?
2016 年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賺了不少影迷的熱淚,對於男主角的選擇,大家仍懷有不同的詮釋。銜接安寧議題,我們邀請了來自瑞士的安樂死機構「尊嚴」,揭開這項富含爭議議題的神秘面紗:你我延長的究竟是生命還是痛苦?人生最後一趟旅程,保有為人應有的「尊嚴」。
接著,由諮商心理師曹中瑋,將個人罹癌、失去至親的悲痛化作好好照顧自己的力量。她認為,告別不是要我們忘記傷痛,而是不要時時沉溺在傷痛裡,說再見固然困難需要勇氣,但要相信所有的愛都不會消失,而是深深烙印在心裡的深刻痕跡。
最後,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無法治癒的失智症呢?對患者本身和親近的家屬而言,所面臨的層面和考驗是不同的,雖然都是「告別」,卻都是壓抑且悲痛的。於此,將由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從中分享,透過個人經歷、案例分享以及老後的心態,用樂觀進取的角度來探討「告別」。
此時此刻,你有好好「告別」了嗎?不管正走到人生哪個階段,位於哪個難以抉擇的岔路,都應該學習接受與和解。如同曹中瑋心理師所言:「別等到最後才說再見,因為再見已經遙不可及了。」
【告別】專家系列專訪:
【告別】專訪台灣安寧之父賴允亮: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用生命孕育生命、教導生命
【告別】罹癌後的人生體悟,資深諮商心理師曹中瑋:告別不是說再見,而是陪你攜手走下去
【告別】相關延伸文章:
【告別】「與其看她那麼地痛,那不如讓她走!」有一種告別是身為父母不捨孩子的放手
【告別】你也曾想過要一了百了嗎?在告別之前,找到一件值得讓你對世界有所期待的事
告別過去的自己:不知所措、默默承受都是人之常情,只要努力生活那就夠了!
東方人眼中的離別:3 部有關生死的亞洲電影,淡淡品嘗船過水無痕的哀愁
現在開始練習「告別」:坦然面對失去所遺留下的悲傷,也是送給自己最美好的禮物
朴信惠、柳承龍主演。《7 號房的禮物》:以童趣包裝親情告別的苦澀,不得錯過的催淚經典韓影
3 部超好哭日系純愛電影:離別之前發現生命的美好,賦予人生不同的觀點與意義
生命盡頭的課題:當身體變成靈魂的墳墓,該如何以最美的姿態與親友道別?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