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月專題
    • 心理毛邊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選單
  • 當月專題
    • 心理毛邊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別急著解決所有負面!讓情緒自由地流動,在獨處過程中療癒、修復內在

by Flora Lin
2023-04-27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經驗:每當心情不好、遭遇挫折的時候,都會希望盡快平復,讓負面浪潮趕快過去。所以,我們把自己投入群體中,透過熱鬧、喧囂使心情亢奮,以為只要這樣做「心情就能好起來」,倒頭來卻發現,好轉的機率非但微乎其微,甚至會出現更空虛、失落的附加情緒。

人會害怕獨處,或許是身為群體動物的本能,抑或是受到同儕、大眾、社會觀影響,好像「一個人」就代表寂寞、孤獨。事實上,學會與自己相處,在現在這個被「身心靈療癒」所圍繞的世界中,是個能時時練習、應對浮動不安的方式;越能獨處,我們就越自由!

比起解決,應該先探討來源

圖片來源:Flora Lin

此時此刻,這個難受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心情亂糟糟、好像有個石頭壓在胸口,到底是為什麼?如此不堪、讓人不想面對的原因,出自於哪裡?

有沒有發現,要釐清情緒的根本,是需要靠獨處來梳理的!或許,有人覺得可以和其他人聊聊、參考多方建議,找心理師從專業角度加以分析,但最終能夠走出來,得以豁然開朗,往往都是「靠自己」。〈延伸閱讀:隔絕外界的紛擾與喧囂!5 個關於獨處的好處,學會和自己相處以展現自我價值〉

負面不可怕,可怕的是抑制

對於負面,我們會那麼排斥、害怕它的出現,或許和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例如「哭泣」表示軟弱、「生氣」會壞了和氣、「傷心」顯得悲觀…..所以,我們選擇了隱藏、壓抑,不敢讓真實的想法或心情表現出來,隨著長時間累積,對身心都不是件健康的事。

身而為人,會有苦怒哀樂、快樂憂愁是非常正常的。不會有人每天都很快樂、一年 365 天都不會生氣,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抑制負面呢?只要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讓情緒自然地流動,趁著獨處時思考、釐清,很多看不清、摸不透的漸漸就會有答案。〈延伸閱讀:為自己留一段「獨處」時光:時而脆弱、時而堅強,用自足感溫柔地把空虛填滿〉

獨處並非孤獨,是開展自由的開始

圖片來源:pexels@destiawan nur agustra

害怕一個人,在表現上可能是會顯得自己很孤單,沒人可以作伴,因此把自己融入群體之中,尋求所謂的安全感;至於在內在深處,為什麼會害怕一個人、與自己獨處呢?某種程度來看,很有可能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人有千百種樣貌,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唯一的存在。獨處時,可以做些喜歡的事、放鬆的事、愉快的事,趁著安穩的情緒,傾聽心裡的聲音,摸索內在的需求,當願意坦然面對,願意接受「現在這個我」,就朝自由又更邁進了一步。〈延伸閱讀:生活找不到意義?知名暢銷作家三毛的一封信:「尋求真正的自由,然後享受生命」〉

 

獨處是一種練習,同時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不用特別規劃要做什麼,順著當天的心情感受,跟著真實的想法走,即便只是發發呆、放放空,都有可能讓自己充到電,得到豁然開朗,享受切實的自在!

 

主圖來源:pexels@JESSICA TICOZZELLI

Copyright by Share99

相關

Flora Lin

Flora Lin

擇善固執、樂觀幽默;可以發自內心地大笑、也可以打從心裡地悲傷,盡情感受每個時刻最真實的自己。

相關文章

大人需要的一首歌!徐佳瑩《行走的魚》:面對世界不勇敢也沒關係
勵志小品

大人需要的一首歌!徐佳瑩《行走的魚》:面對世界不勇敢也沒關係

...

by Jenny Chou
2023-12-05
給照顧者:面對認不得自己的家人,試著練習調節的 4 個建議
勵志小品

給照顧者:面對認不得自己的家人,試著練習調節的 4 個建議

...

by 優活健康網
2023-11-14

類別

  • 當月專題
    • 逢九
    • Family
    • Going Green
    • 心理毛邊
    • 新住民在台灣
    • Be Yourself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New Plan
    • 告別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書籍
    • 影評
  • 樂生活
    • 旅遊
    • 居家
    • 健康
    • 美食
    • 穿搭
    • 保養
  • 品觀點
    • 職場
    • 親子
    • 婚姻
    • 感情
  • 癒心靈
    • 勵志小品
    • 自我覺察
  • 閱專訪
    • 人物
  • 影音專區
  • WISE Talks

最新文章

《富都青年》:新科影帝吳慷仁化身喑啞人士,演出無身分者的苟延殘喘
影評

《富都青年》:新科影帝吳慷仁化身喑啞人士,演出無身分者的苟延殘喘

by Albert Wang
2023-12-08
精神疾病,是我的生命經驗|伊甸活泉之家專訪【照顧者/社工篇】
心理毛邊

精神疾病,是我的生命經驗|伊甸活泉之家專訪【照顧者/社工篇】

by Conan
2023-12-08
精神疾病,是我的生命經驗|伊甸活泉之家專訪【當事人/社工篇】
心理毛邊

精神疾病,是我的生命經驗|伊甸活泉之家專訪【當事人/社工篇】

by Conan
2023-12-07
Jo Malone 童話薑餅聖誕遊樂園地:推薦 3 家異國美食,飽腹後再漫步心中山聖誕之境
美食

Jo Malone 童話薑餅聖誕遊樂園地:推薦 3 家異國美食,飽腹後再漫步心中山聖誕之境

by ichiro Chen
2023-12-06
  • 關於女子學
  • 關於女子學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探索更多來自 女子學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 當月專題
    • 心理毛邊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載入迴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