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一個名為合掌村的地方,有著這樣一個平行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這個村莊稱為雛見澤。故事的主角古手梨花,便是誕生於此。每年的六月,在暮蟬鳴泣之時,雛見澤都會舉辦一場祭典。這是獻祭給村莊的守護神──御社神大人──的祭典。然而,從昭和 54 年,政府的建設部門要在該地蓋水壩,引起居民抗爭開始,每一年的棉流祭,都會出現一死一失蹤的案件,一直到昭和 58 年六月,整個村莊走向宿命的毀滅為止。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作者龍騎士 07,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虛構村莊,而村中的居民們,若是互相起疑心,那麼村莊就會走向滅亡,而古手梨花則會慘死於祭典後的某一天。
考量犯罪者本身之外,犯罪者所處的環境更是無法被忽略
對我而言,這個故事談的不只是獵奇的推理,還包含了犯罪者的犯罪背景,以及精神疾病發病與不發病的條件。

台灣的精神疾病,到底有多普遍呢?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台灣在 2010 年的時候,常見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 是23.8%,也就是說,將近每 4 個人,就有一名是精神疾病患者;而這 23.8% 並不是所有精神疾病的總人口,還有 10% 左右,屬於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範疇的疾患,並未納入這 23.8% 當中。
然而,精神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一直以來,心理學家從不同的疾病上面,發現基因與環境,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環境卻是後天造成的。根據 1998 年文斯·費利帝(Vincent Felitti)等人所發表的研究發現,童年逆境不僅僅會增加憂鬱、企圖自殺、抽菸習慣、吸毒習慣等風險之外,更會影響到一個人罹患癌症、慢性病、中風、糖尿病的機率。
在童年時失去親子連結的孩子們,長大後往往也會讓我們失去人際連結。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讓我們知道,童年創傷對於成年後的人際退縮,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延伸閱讀: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4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
回到《暮蟬悲鳴時》這部動畫,作者早在 2000 年初期,就寫下了這樣的劇本:古手梨花的同學們,如果彼此互相信賴,那麼就有可能走向和平的結局;如果他們的同學們,因為對彼此的懷疑,而產生了不信賴感,那麼他就有可能會罹患「雛見澤症候群」:聽到幻覺、看到幻影,然後進而發病,殺人之後自殘。

當然,現實中的精神疾病,並沒有這麼可怕,否則在 23.8% 的精神疾病盛行率之下,台灣豈不早就進入霍布斯的原始狀態了?不過,透過這部動畫誇飾的手法,讓我深切地感覺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或不信賴,會如何將一個故事導向好的結局或壞的結局。
龍騎士 07 便在漫畫版的《暮蟬悲鳴時》當中提到了,他設計了這樣的故事設定,為的就是讓人們看到犯罪者之所以會犯罪,除了他本身的問題之外,外在環境是如何使他落入這樣的境地之中的。〈延伸閱讀:壓力鍋炸開!防疫「心」生活掌握五字訣:避免災難化思考,維持穩定好心情〉
最近看到了一句讓我很有省思的話,概略是這樣說的: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現代,把不符合資本主義期待的人丟進監獄,似乎是最簡便的方式了。
即便這個社會貧富不均,實質上的平等也永遠不會實現,但每個人卻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許多充斥著「獨立、負責」的言論布滿社會,取代了「連結、合作」。我們生長在不同的家庭,過著或幸福或辛苦的人生,但卻都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相等的責任,我不覺得這是合理的一件事情。
龍騎士 07 的期許:一個接納人皆會犯錯的世界
在暮蟬悲鳴時裡面,有兩句古手梨花的台詞是讓我看到哭出來的。

第一句話是這樣的:「鷹野和羽入都聽到魅音的話了嗎?我們不玩抽鬼牌,只玩抽王八。雖然鷹野笑著說兩個遊戲完全一樣,但事實上卻是完全不同的遊戲。因為抽王八是只要補上缺的那張牌,就會變成一個沒有失敗者的遊戲……這個世界不需要敗者,這就是我古手梨花在追尋奇蹟的千百年旅程的盡頭所找到的答案。」
對於不斷遭遇慘劇的古手梨花而言,她期待的並不是把犯罪者抓出來,而是到達一個眾人皆能獲得饒恕的世界,即使是在多個平行世界中不斷殺害她的鷹野三四,作者龍騎士 07 也讓她以生病為由,安然地從故事中退場。〈延伸閱讀:入圍金馬 11 項大獎!《瀑布》:鍾孟宏導演首部女性敘事電影,在疫情時代窺見母女難以直述的情愫〉
古手梨花在劇中,說出了另一句經典的名言:「人只要活著,罪行便如污垢,無可避免。重要的不是不讓罪孽發生,而是寬恕罪孽,接納人所犯之罪,然後共同寬恕吧。」
我想,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毫無罪孽的結局,每個人都會在利益糾葛之下,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雖然龍騎士07的這個結尾是如此地過於天真,但他或許正是想引導讀者去思考:「《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主圖來源:《暮蟬悲鳴時》動畫主視覺
作者粉絲團:貓心—龔佑霖
若有希望作者回覆的問題歡迎按此進入貓心信箱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