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布布童鞋創辦人 陳鴻睿
兒子是個聰明、口才靈巧、也算會看人臉色的小朋友。做錯事了,總是知道爸爸媽媽希望他認錯,並把爸爸媽媽說他做錯的事情,完整的背誦出來。
感覺好像真的知道自己錯了,但看在爸爸的眼裡,知道那不過就是一個已修練成精的反射動作。嘴裡說著自己做錯了對不起,眼神流露的,卻是像是講了通關密語;講完了就過關,就不用繼續挨罵。
今晚,兒子答應我跟爺爺講完話,就要安靜乖乖睡覺。結果講完了,又開條件要找媽媽。爸爸只告訴他:「答應別人的事,說了就要做到」、「你若不遵守,我直接拖你出去」。然後還是不聽的、繼續開他的條件。
爸爸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直接抱起來,任憑他如何掙扎,就直接把他丟到客廳的沙發上,他開始瘋狂的哭鬧加反抗。
但我只是淡淡嚴厲地告訴他,「說到做到。你爸教你的,你爸一定會做到。」他推我,爸爸就直接扁回,推一下,被打屁股兩下,很快的就放棄了肢體的反抗。改成用「爸爸我知道錯了」、「因為我說話沒算話,對不起」。
但必須說,這種背誦式的道歉,你爸絕對聽得出來,也就是要讓你在這個時候說出來,因為爸爸了解,要改變背誦式道歉的機會,就只有現在。
兒子講完背誦式道歉,爸爸只淡淡地說,「我聽到你道歉了,但你內心根本沒道歉。」
「我有道歉呀,我講了五次了,你沒有聽到嗎?」兒子接近崩潰的怒吼。
爸爸淡淡的回答,「若你真的道歉,就不會是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你覺得你阿爸是阿呆,聽不出來你是真的道歉、還是你根本沒有認真覺得自己不對,只是怕被罵所以道歉嗎?」
兒子問爸爸:「不然什麼才算是真的道歉?」
爸爸只是簡單說了一句:「若真的道歉,就不會在道歉後,還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你做錯了,除了道歉,就要為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那就是今晚自己安靜睡覺,沒人陪你。」
這件事情是他不能接受的,又繼續展開激烈的抗議。不怕被打屁股的他,又繼續出手推著,一邊吶喊著「我要媽媽陪我!」
於是把他抓起來又丟回沙發上,等他情緒安定下來,說自己會聽話、要回去床上睡覺了,爸爸又再問了一次:「今晚自己安靜睡覺,沒人陪你」、「可以的話, 就可以回床上。」
當然又再一次踩到他的底線,一邊吶喊著「我要媽媽陪我」,繼續頑強反抗著。
後果當然一樣,被爸爸又抓了起來,往沙發上又丟了上去,就這樣重覆了五次。兒子意識到他過往可以用的招數完全無效,從假裝認錯、無理反抗、到嘶吼抗議,全部招到一樣的後果,他開始安靜了。
當我再說了一次:「今晚自己安靜睡覺,沒人陪你」他終於認真的思考,這是他唯一可以選擇的。
他不再急著回答他都有做到,也不再想用哭鬧去迴避應受的懲罰,而是開始去想,他的確過去都沒有做到,所以今天才會變成這樣的局面。他選擇安靜的往房間走,並說了一聲「對不起,我知道了。」
到這個時間點,爸爸感覺到,兒子終於了解,必須真心想過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導致別人生氣,也願意接受他自己做錯後需承擔的後果。
爸爸看他哭了滿身汗,就把他帶到廁所重新幫他沖了一次澡。告訴他之前的一些事情:「你記得你放在店裡的玩具,明天要帶去學校,晚上睡覺前玩具都還不在家裡,為什麼隔天早上會在學校書包裏?」
「因為爸爸晚上趁我睡覺去拿給我的,」兒子回答。
「那就對了,因為爸爸答應過你,無論如何我會做到。即使半夜專程回店裡,我說了我就會去。」
「請記得,說到做到,受到幫助到最大的會是你自己,不是我。當然,說了卻做不到的事情,最後自己也要承擔最大的後果,不是你爸。」
洗完澡擦乾了,兒子乖乖上床休息,不再哭鬧,爸爸也完成對兒子的觀念教導。小孩的口才好、有小聰明,做父母的反倒要更小心這樣的能力,是否會讓小孩誤入歧途,小事無關是非的事可以開玩笑,但牽扯到是非的事情,就絕對不能說小孩的口才好、反應快,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口才好把錯的事情講得似是而非,做父母的非但沒糾正、反而還誇獎,你是在害孩子你知道嗎?
說真的,我對小孩的管教是嚴厲的。嚴厲不是因為沒耐心,而是知道當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前,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規範指引著他,最後會養出一個是非不明、進而危害他人的孩子。
最後小結,一定要記得,當人犯錯被抓到後,只是一直哭著說是自己的錯,不斷哭喊道歉,代表他一定會再犯同樣的錯,哭得越慘,再犯機率越高。為什麼?
那要怎麼樣看出一個小孩是否真心悔過?答案很簡單,只要他不再用情緒的方式表達他對錯誤的反映,而是用一種穩定的心情描述清楚他的問題,以提出後續的改善方法,並平心靜氣接受因為犯錯所遭受的懲罰。能做到這幾點,很大的程度他已經徹底明白自己的錯誤也願意面對和處理它。那麼,再犯錯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