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險理賠讓許多保險公司陷入空前的危機,但對於順利領到理賠金的民眾而言,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不少人在社群分享領到理賠金後,自己如何使用這筆意外之財。很多人會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不妨想一想:這個「喜歡的樣子」是否有讓你更靠近理想生活呢?
理賠金的初衷是讓被保險人能夠支付醫療與暫時無法工作期間的生活費用,如果本身是輕症,又或者平時就有生活避險準備的家庭,這筆保險理賠金就等同於一筆意外之財。
使用意外之財.與夢想背道而馳或拉近距離

許多人在社群分享著自己是如何使用這筆意外之財:
「我這次領了十萬元,終於可以買我看很久的 LV 包包了,那個包八萬,我用理賠金買,還剩下兩萬。」
「我拿去繳孩子的學費。」
「終於可以把那台中古摩托車給換了。」
「我拿去買了一張 0050。」
花錢的決策取決於自身的價值觀,而這些小小的決策就是夢想完成的效率,當這筆錢用在跟夢想背道而馳的東西上,我們就無法透過這筆以外之財讓自己更靠近目標,例如:你夢想買一間房給爸媽,卻在每次一有錢的時候,就先換新的電腦跟 iPhone;想要讓孩子受良好教育,但是每次存到一筆錢就開始買入過多消費品。
這時候,我們花錢的方式是跟理想背道而馳的,但我們總有一百種理由合理化這樣的行為,都覺得自己花錢很合理、很必要,因此,永遠都存不到錢。〈延伸閱讀:【購?不夠?】擺脫無目的花錢的惡性循環!支藝樺用 20 年消費高手經驗,分析市場演變與藏在絢麗外表下的陷阱〉
花錢來自於自身內心的匱乏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花這筆錢,寫下你覺得必要的原因,以及如果不買這樣東西,這筆錢可以拿去做什麼?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花錢來自於自身內心的匱乏,想要買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建立內心擁有的感覺,而這種成就感的滿足並無法為你的人生帶來任何價值。〈延伸閱讀:【購?不夠?】從心理學探討購物的本質 :我們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想填補內在的不安?〉
之前,有一對夫妻朋友,兩個人的月收入加起來有十多萬元,他們本來就有一間房是父母已經付完貸款的,因此,在住的開銷非常少。他們夢想在他們喜歡的區域再買一間房,不過,頭期款存了好多年還是不夠,房子又越來越貴,最後,先生認為這樣存錢速度實在太慢了,於是聽了朋友的話,進行了一個高報酬的投資,結果當然不如預期。
賠了錢,讓自尊心很受傷,因為怕朋友被看不起,而貸款買了一輛進口車。可是在他們居住的地區,其實交通很方便,他們原本出門不需要開車,但車都買了,夫妻倆從此改騎車為開車,於是必須支付高額的停車費、稅金等等費用,導致財務狀況越來越糟糕,後來因現金不足以支撐,只好把原有的房產也拿去增貸。
真正寫下必須花錢的理由.不要失信於自己的承諾

夢想和目標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不應輕易失信!如果現在我們使用金錢的方法有可能會讓你失信於自己,那麼,就很值得討論一下花錢時的心態,不要用一百個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真正地寫下來,為自己注入新的信念來更新內心的金錢密碼。〈延伸閱讀:你是否也不再為某些商品買單?盤點 20 代、30代 、40代 悄悄轉變的消費價值觀〉
很多人只關心表面技巧,怎麼賺錢、怎麼賺更多錢、怎麼短時間賺更多錢,然而,當你越是想要抓住錢的時候,反而會更貧窮,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是「快」,我們所下的決定就會「倉促」而缺乏規劃。
過分注重技巧面,讓我想到很多歌唱節目的歌手,常常被評論「技巧很好但是沒感情」,雖然每一個高音、轉音、換氣都很完美,但是沒有唱到人的心裡,甚至顯得過度刻意賣弄技巧,就不吸引人了。
賺錢的技巧也是如此,如果顯得太過在乎技術面,反而會越追越累。沒錯,知識技術是必須要學會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核心,技術只是一種幫助,幫助你達到內心所求,否則就是在追一排金錢數字而已,很多人感覺賺很多錢,但是你會發現:賺再多都花不夠,因為欲望也越來越大了。
主圖來源:xFrame
本文內容由 媽媽寶寶 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