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生涯將達巔峰之際的運動選手,卻遭逢嚴重受傷意外,連醫生都曾說過「極可能終生癱瘓,能活著已是奇蹟」。面對如此殘酷無情的巨大打擊,林均禧重新站起來,並成為全球第一位考取跑酷教練的脊椎損傷患者,也是台灣首位獲得跑酷教練證的女教練,並創辦毅起跑酷團隊,讓均禧分享勇敢邁開步伐的跑酷人生。
Q:當妳從運動選手面對受傷意外,是如何走過低潮?
A:身為一個運動選手,都能明瞭運動時會出現撞牆期的不適感,這種生理現象稱為「極點」,當堅持撐過去,這種不適感覺就會逐漸消失,開始有輕鬆感覺,這個生理現象叫做「第二次呼吸」。
當我因嚴重受傷而需連續手術的那幾年,也飽受憂鬱症折磨,身體精神都感到很痛苦,總是不斷告訴自己只要撐到第二呼吸就會重生。
後來我決定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去珍惜,把每一天當做還有明天去學習新事物,所以我大量閱讀自我復健,自學學會電腦和英語,嘗試新的事物去找尋新的生命意義。因為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不想要成為他人的負擔。

Q:面對復健的辛苦,妳有想過放棄運動人生嗎?
A:有啊!但在 20 多歲時遇到一位老師跟我說,「當妳下定決心要成為世界冠軍時,妳已經是世界冠軍了。也許妳現在的身體無法再參加比賽,但是妳仍舊擁有世界冠軍的運動精神。有一天,妳要傳播這個運動精神,去影響世界,激勵更多人。」開始跑的人已經跑在想要跑的人前面,只要不停下來,就會到終點。

Q:是什麼原因讓妳愛上跑酷?最大收穫是什麼?
A:最早讓我愛上跑酷是曾看過企業戰士電影(YAMAKASI),跑酷的原始名稱是移動的藝術,所表現的不只是身體的移動,更是移動者本身內涵和意念的延伸,所以稱之為「藝術」。
2014 年底,即便身體狀況不理想,仍舊開始練習跑酷,從中領悟到人們常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習慣對自己和他人說謊,或是用各種包裝防衛自己。但是在跑酷的運動中,當我們站在牆上,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欺騙和驕傲的代價是往往是受傷。
最大收穫是,認識自己內在的衝突並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跑酷運動的訓練並非為身材外貌,而是在堅持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識自己和環境,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理和心理的障礙,提起勇氣與生命的難關共舞。

Q:努力成為跑酷教練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妳當初為何創立「毅起跑酷」團隊呢?
A:為成為跑酷教練,除提升基礎體能外,還有復健訓練、功能性訓練、神經治療,有時間還翻譯跑酷大師的影片,透過大量閱讀和參加各種跑酷營隊,把握與不同教練學習交流的機會,時時刻刻反省內觀。
之所以成立毅起跑酷這樣的團隊,是想要讓更多人認識跑酷,明白其精神價值,了解到跑酷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運動之一,這是一個完全重視自律的運動,不需要跟他人比較競賽,只要能正視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從跑酷獲得樂趣。

Q:在台灣推廣跑酷運動遇到哪些困難?
A:最困難的有 2 方面:
1. 扭轉刻板印象:大部分人多從電影、電視上接觸到跑酷,對於跑酷有太多誤解,電影裡跑酷動作,表演者均受過長時間的訓練,而且為求畫面刺激,電影會做很厲害的前置後置作業。真正的跑酷並不是極限運動、也不是特技。
2.自我設限太多:人們普遍不認識自己,常還沒開始就先否定自己,隨便都能說出一大堆像是太老了、太胖了、體力太差了等理由與藉口,其實就是不認為自己可以。

Q:影響妳最深的人是誰?
A:影響最深的人是媽媽,讓我知道「有志者,事竟成」。我爸常說,這世界上沒有我媽做不到的事。以前經濟狀況不好,買不起書,媽媽去學校回收國語日報給我讀,她教我學校的科目,帶我跑步、打籃球、寫書法、煮菜等,從媽媽身上學到積極的生活態度,人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想得到什麼,那就去學習而不是抱怨。
Q:均禧對未來有什麼期許?
A:人生是用來身體力行的,不要花時間去評斷自己和別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強者,如果在某個部份不專長,那只是我們的經驗值不夠而已。想要在哪個專長變得更厲害,就去增加經驗值,練功練久了自然會升等。
未來希望能夠和更多學校或是企業團體合作跑酷精神營隊,和更多人一起學習交流成長。透過跑酷認識自己和環境,培養謙卑和自信的內涵來提升自己的人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