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年邁的老先生看著病床上那病情日漸惡化的太太,心中滿滿的不捨、不甘願,怎麼老天就要帶走他心愛的人了。老先生說話的時候不停地搥胸,在眼淚快掉下來時趕緊轉身拭淚,接著停頓、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他彷彿就快要摔下懸崖,卻又努力地讓雙手掐著崖邊,我心想,那是費了多大的力氣,才能把那沉重的悲痛壓抑在胸口,要多麼地克制才能把淚水鎖在眼眶中。
圖片來源:João Jesus@Pexels
面對老伴臨終 他掉下生平第一次男兒淚
終於他忍不住潰堤了,哭出聲音來的那一刻,我看見他鬆下了肩膀,那一瞬間,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鬆了開來。過一會兒,他彷彿是正聽到自己的哭聲,被自己的哭聲嚇得慌亂不已,一邊哭泣一邊東張西望,手不知是該拿衛生紙拭淚,還是該摀著臉。
我輕輕地把手放在他肩上,輕聲說道:「哭吧!不要憋,奶奶會心疼的」,他這才安心地哭了出來。在他平靜之後,他深吸一口氣,接著吐出了一口舒坦,他告訴我:「我這一輩子還沒有掉過眼淚,這是第一次這麼哭。」
圖片來源:Geetanjal Khanna@Unsplash
人類控制哭泣 以為不哭意味著成熟
哭泣,是人來到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行為,不需要學習而有的自然本能反應。當孩子出生的時候,「哇~」的一聲大哭,讓愛他的人鬆了口氣,哭泣代表健康;當嬰兒開始哭泣時,身邊的人開始猜測他的需求,哭泣是求生的條件、是讓人得到愛與關懷的途徑。
但是,不知何時開始,人學會了抑制這個本能反應,以為不哭泣,可以換來尊重、讚美和愛;以為不哭泣,就有多餘時間和力氣,來解決讓你想哭的事情。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學習到,哭泣這個行為漸漸被貶抑,我們開始學習不哭泣。
在學習不哭泣的過程中,我們開始練習去習慣那些可能讓自己想流淚的情境,練習不表現出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像是假裝開心、刻意表現自信等等,或者練習去躲避那些可能觸發情緒的情境。
我們從練習「控制」那些要奪眶而出的眼淚,到習慣「壓抑」情緒感受。我們忽略哭泣,漸漸地想要獲得保護、關愛、照顧的需要,也不再被滿足了。
活了一輩子才懂得哭泣 他選擇向外求援
隔了幾天我再遇到老先生,這回他一邊說話一邊安靜地讓眼淚流下。他說他告訴親友:「我知道要接受、要堅強,但是我心裡很悲傷、很不捨,我的心很亂,我最近很需要你們。」哭泣也許不能改變現況,但是哭泣也許帶給人適應的力量。
老先生的自白讓我們看到,隨著眼淚的刷洗,他解放了那些貼在哭泣行為上的標籤,他在眼淚中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進一步他看見自己有被照顧的需要,並願意求助他人。在接納照顧自己之後,他讓自己在這個困難的時刻尋求陪伴,而不再是獨自逞強面對。
圖片來源:Aaron Ang@Unsplash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哭了呢?我們可以選擇在公開的場合,顯現出可以主宰眼淚的模樣,我們也可以選擇在靜下心來的時候,照顧那些眼淚想告訴你的心理需要。找一個可信賴的人或獨自一人,選一個舒服、安全、安靜的空間,好好地哭一場。
眼淚可以只是眼淚,擺脫那些貼著懦弱、脆弱的標籤;眼淚也可以不只是眼淚,是一股在人生的低潮幽谷中前行的勇敢力量。
編輯:呂佳樺
本文作者:林冠伶,臨床心理師,任職於癌症中心。在病房與每位病人交會時,我是生命的見證者。我知道他們都曾經走過自己生命的困境,我能做的只需要輕輕地撫去一些陰影,陪伴病人看見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韌性。力量雖然本來都在,但唯有被看見,才知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