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選單
  •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與其不斷焦慮,不如挺身勇敢!插畫家 Angel Chang 化不安為力量,用視覺創作傳遞真實與感受

by Flora Lin
2020-02-17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在某一個瞬間、閱讀到某一段話、看到某一幅圖畫時,觸動了心裡或腦中的雷達,頓時領悟了某些人生道理,甚至從中發現尋求已久的答案?

對於心思縝密、對事物察覺強烈的人,常能經由類似的媒介,獲得一些方向或靈感。如此一般清晰的洞悉力,在插畫家 Angel Chang 身上是能深刻感受到的:「如果我們都能抱著自我天賦,為社會付出一點心力,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不一樣」。字句中雖然簡潔平易,卻也蘊藏著一股勇敢正向的力量,值得發人省思。

用「刪去法」決定的未來之路:在插畫中找到可變性

AC_WIP_1
Angel 覺得插畫是一個很好表達自我、以及傳遞想法的媒介。

走上插畫家這條路,嚴格來說對 Angel 並不算一種命定,而是隨著時間與經歷,慢慢摸索出的「刪去法」選擇。她侃侃地說,自己從小就很喜歡藝術相關的事物,舉凡書本、圖畫、裝置藝術都有涉略、品味,時間久了也漸漸能體會創作者想要闡述的理念,讓她對藝術有一定程度的嚮往與憧憬。

Angel 坦言,自己的個性比較容易焦慮,小時候時常因為不曉得如何表達自我而感到煩躁不安,而接觸藝術、起身創作,正巧給了她一個「抒情」的管道。大學時期至出社會初期,Angel 開始多方嘗試:平面設計、木雕、攝影、繪畫,最後選擇視覺感強烈的插畫,不僅能表現想傳遞的聲音,也更有機會碰撞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延伸閱讀:理想的生活由自己創造!水泥藝術設計師伊玲萱創立「泥在」,透過療癒水泥盆器為世界注入溫暖)

遠赴舊金山,淬煉而出的豐富閱歷和視野觀

AC_NYlife_3
待在美國的日子,讓 Angle 感受到中西對於藝術、插畫的不同應用,也拓增了視野觀。

2014 年,Angel 抓緊機會至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專攻插畫學習,隨後即有不錯的發展,接過不少知名品牌合作案,例如惠普噴墨印表機的親子教學手冊、《國家地理雜誌》的兒童專欄插畫,運用環保、愛護資源等議題,不僅累積插畫專業歷練,也透過中西方的交流、融合,開拓寬廣的國際觀。

不過,並不是所有案子和進行的穩定度都能如想像般順利。Angel 覺得西方顧客講求的是創意、主觀想法,初期也有力不從心,無法任意發揮的時候;但隨著經驗變多,她逐漸明白他人觀賞自己作品時的想法是她必須放下的。現階段再回過頭看那些商業性較高的案子,反倒覺得,能獲得文化衝擊的經驗,其實也是不錯的!

最好的作品永遠在下一個,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AC_work05_go home and vote
這是 Angel 於今年選舉時所繪製出的作品,用強烈的視覺感強調出門投票、自己決定未來的重要性。

自我要求極高的 Angel,有感身為藝術家常遇見的「瓶頸期」或「無靈感」所帶來的困境,加上近期世界紛擾不斷,如武漢肺炎、澳洲大火、世界局勢等,當看到身邊有這麼多不好的事情時,也會自我懷疑:「社會如此混亂,我卻在畫畫?」但,再多的恐懼、焦慮是無法改善社會環境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靠專業與天賦,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呢?

「插畫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啟發觀賞者的想像和體驗」,雖然沒辦法強迫每個人接受作品本身的內涵,卻有激發他人感受的能力。Angel 補充,自己的創造不是憑空的想像,而是經過細膩的觀察和消化後所結構出的視覺畫面,面對勘擾人人都會不安,與其一起害怕,不如勇敢面對,將理念用圖畫展現、回饋社會,便有機會達到共鳴,對自己與觀賞者而言,都是一種力量。(延伸閱讀:從皮件設計師到植療花藝師:草肉實堂主理人張葦葦,利用花草溫柔喚醒自療療人的本能直覺)

MW-interview-angel-10
Angel 認為,意義是創作者自行定義的;重點是須明白自己的作為,能否為這個社會盡一些心力。

當問到 Angel 是否有最滿意的作品時,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好的作品都在下一個!」即使創作者可以自我賦予作品的意義,但每一次的創作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反饋,現在要談成績似乎言之過早,只能說插畫是個能讓她適當表現自我的路徑;至於對觀賞者的期待,Angel 同樣抱著平常心,對她來說如何將元素集結在一起,使看到的人理解她想傳遞的正向觀念,才最重要的。

以「實驗性」的心態,找到能幫助家鄉的模式

000
在《Most of the Better Natural Things in the World》繪本中,用專屬大自然的「單字」配合 Angel 細緻的繪製,藉以啟發兒童認識世界、愛護環境的思維。

2018 年,Angel 與作家 Dave Eggers 合作,於美國出版了第一本兒童繪本《Most of the Better Natural Things in the World》,是一項強而有力的肯定,也讓她找到將靈感與好的概念結合至最大化的方法,並更了解自己的創作過程。同年底,Angel 回到故鄉台灣,雖然已習慣紐約的工作和思維模式,加上藝術市場在台灣的發展仍有一定的限制,但她總覺得要做些什麼來回報自己生長的地方,趁著有想嘗試心態和實驗性精神,便決定回來試試。

MW-angelchang-20
前些日子,Angel 在座談會上分享自己對插畫的理念,也希望讀者能從圖像中獲得一些想像的空間。

目前,Angel 除了保留一些海外客戶外,也正在著手準備個人的兒童繪本,打算用視覺創作表現教育的不同面向。此外,她發覺台灣其實很多淳樸的人,正在運用自己的專業在每一個產業而努力,更讓 Angel 覺得若能將插畫的專業應用,或規畫於台灣的藝術環境,便是一件富含價值的願景。(延伸閱讀:拒當人稱的「水蜜桃族」!90 後女孩范志潔勇敢做夢,創立《潔與她的鹿》暖心插畫品牌)

 

與 Angel 訪談的過程中,讓編輯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創作必須盡可能地去觸及不同的事情」,因為靈感不會不請自來,唯有多方攝取其他領域,才有可能產生連結,創造出新的產物。這不僅象徵著 Angel 對周遭環境的覺察,還有那份對社會關懷、付出的心意。

 

圖片提供:Angel Chang

部分圖片拍攝:Mine Wine 美味關係

copyright by share99

相關

Flora Lin

Flora Lin

擇善固執、樂觀幽默;可以發自內心地大笑、也可以打從心裡地悲傷,盡情感受每個時刻最真實的自己。

相關文章

就是那條魚!時裝品牌 WEAVISM 織本主義結合機能潮流,用永續說故事
Going Green

就是那條魚!時裝品牌 WEAVISM 織本主義結合機能潮流,用永續說故事

...

by Flora Lin
2023-09-20
田馥甄 X 許光漢《一日》:溫柔唱出踏實感動,日子總會有明亮的時候
自我覺察

田馥甄 X 許光漢《一日》:溫柔唱出踏實感動,日子總會有明亮的時候

...

by Jenny Chou
2023-09-06

類別

  • 當月專題
    • 新住民在台灣
    • Be Yourself
    • 逢九
    • Family
    • Going Green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New Plan
    • 告別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書籍
    • 影評
  • 樂生活
    • 旅遊
    • 健康
    • 居家
    • 美食
    • 穿搭
    • 保養
  • 品觀點
    • 職場
    • 親子
    • 婚姻
    • 感情
  • 癒心靈
    • 勵志小品
    • 自我覺察
  • 閱專訪
    • 人物
  • 影音專區
  • WISE Talks

最新文章

藍正龍執導《成功補習班》:2023 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回憶 90 年代禁忌的青春愛戀
Be Yourself

藍正龍執導《成功補習班》:2023 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回憶 90 年代禁忌的青春愛戀

by Albert Wang
2023-10-03
創造家的理想色彩:居家輕裝修油漆 DIY 的 6 步驟解析!
居家

創造家的理想色彩:居家輕裝修油漆 DIY 的 6 步驟解析!

by Yukie You
2023-10-02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樂生活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by 風傳媒
2023-09-28
帶來希望的故事:《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看見好事在發生,我們都能加入「改變」之中
Going Green

帶來希望的故事:《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看見好事在發生,我們都能加入「改變」之中

by ichiro Chen
2023-09-28
  • 關於女子學
  • 關於女子學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探索更多來自 女子學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載入迴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