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聞稿」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女性乳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從 1997 年的每十萬人口 30.09 人,上升到 2017 年的每十萬人口 78.9 人。在 20年 的期間,上升了將近 263%。生活習慣、飲食西化,晚婚高齡產婦…都是原因。
根據最新一期「放射雜誌 Radiology」論文整理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資料顯示,從 1989 年到 2017 年,40-69 歲族群的乳癌死亡率從每十萬人口 55 人降到每十萬人口 27 人左右。
乳癌患者年輕化,2010 年起逐漸上升
20-39 歲族群的乳癌死亡率雖然也開始下降,但在 2010 年開始呈現反轉趨勢,不但不再下降,反而呈現微幅上升,值得警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影像醫學科主任黃大宜指出,乳癌死亡率下降的因素,可能是因為乳癌篩檢,發現早期乳癌,也可能是因為標靶藥物的使用。
國健署乳房攝影篩檢乳癌計畫,參與者包括:有乳癌家族史 40 歲至 69 歲女性和沒有乳癌家族史 45 歲至 69 歲女性,隨著乳癌篩檢的執行,可以發現更多的早期乳癌,也可以降低乳癌的死亡率。
20-39 歲女性,並沒有參與國健署乳房攝影篩檢計畫,雖然這個族群的乳癌發生率,只有高齡族群的十分之一左右,但發生率的增長幅度比高齡族群多,而且晚期乳癌的比例,在統計上也開始增加了。
女性癌症首位乳癌,遙超第二名兩倍
黃大宜提醒,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遙遙領先其他女性癌症,比第二名的兩倍還要多。雖然較常發生在 40 歲以後,但卻是個不分年齡層都相當重要的疾病。
平日的自我檢查不可少,一旦發覺有任何異常,例如:異常腫塊、皮膚變化,乳頭出血…等,應盡速至乳房外科尋求協助,釐清原因,早期治療。
在門診可以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細針穿刺病理切片…等,如果醫師要求作乳房攝影檢查,在影像部門都是由領有專門執照、受過專業訓練的女性放射師操作,不用擔心。
主圖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