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前主播張宇自從當了母親後,對於親子議題更加有感觸,對於台灣的齊頭式教育,她認為「難道早一年學會寫字,就代表他會跑贏別人嗎?」真正重要的是人格、格局、眼界、創意和毅力,讓孩子自主學習,才是教育的意義。
豬隊友有個同學,當年拿奧林匹亞數學化學冠軍,去哈佛唸醫學院,像這樣在教育體制中明明是超級勝利組,卻說他一直活得很痛苦。有了下一代之後,決定不讓小孩重蹈覆轍,現在人呢?在洛杉磯娶妻生子當醫師不回來了。
教育很殘酷,我們都知道這是窮人家孩子唯一翻身的機會,但唸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未來多一點選擇。有選擇權的人生,才能快樂、能自由,怪不得很多人雖痛恨父母逼我們唸書,卻仍不自覺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延伸閱讀:寫給父母:跟孩子相處,有童心,最重要! | 周品均)
看到網路上討論,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一定要上幼兒園嗎?有人回答:「我中班送的,大班課業壓力就很大,中班已經教完注音在教拼音,大班要開始認字跟學加減法……。」看完覺得心中莫名的不平靜,我覺得學習是一件好事,但不要變成小小幼兒的壓力。
我想起我幼稚園小班發生的事,當時我唸一個私立幼兒園,老師非常嚴格也沒愛心,到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她是巫婆。當時才小班,學校就急著教我們小朋友寫字,坐我旁邊的小男生不會寫「8」,結果老師竟然回頭,一個棍子就打在小男生頭上,坐在旁邊的我嚇傻。老師還說:「妳教他寫,寫到會為止!」
我印象中那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的,當時我可能 4 歲,連我都記得這件事,不敢想像小男生心中的陰影面積。如果時光重來,我很想去告訴那個巫婆,她不配當老師。
到了這個世代,大家仍急著給小小孩搶先學認字,搶先背書、搶先學外語,這樣的成效是什麼呢?在小孩腦中留下記憶的,不只是 ㄅㄆㄇㄈ ABCD ,而是對學習感到痛苦的連結,等於阻止他發展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熱愛學習的人。(延伸閱讀:不想小孩變成「草莓族」?從這 6 點訓練孩子抗挫力!)
早一年學會寫字,就能代表小孩未來會跑贏其他人嗎?真正成功的人,是贏在他的人格、格局、眼界、創意、毅力。大人卻在小小孩應該盡情跑跳的時候,把他關在教室裡背書,變成一個沒靈魂的機器,尤其是亂打孩子,想到就覺得生氣跟悲哀。
晚一年學認字又如何?最後不是大家總歸都會了?填鴨式教育下的那些小小孩,長大後真的比較優秀了嗎?很難。就算是勉勉強強成績過得去,出了社會後,這種教育下的小孩不過是庸才,或是很會考試的庸才。填鴨式教育可怕之處,在於本來可以脫穎而出的,全都粗暴被變成齊頭式的平等。那些有專長的沒去發揮,卻花很多精神補自己的弱項,浪費人才、浪費資源。
我覺得陪孩子一起學習,在家庭活動當中(例如運動、烹飪、木工、探索自然),激發他的興趣,共讀時順帶講一些哲理跟人生觀,都會比爸媽在客廳看電視,卻拿著棍子逼小孩背書更好。「陪伴女兒讀書時,絕對不會自己在旁邊滑手機、看劇」跑去哈佛的醫師友人如是說。
PS. 以後也打算花很多時間,陪兒子一起探索天份,不管什麼活動都在旁邊當他的啦啦隊,這是媽媽的願望。
圖文來源: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