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聞名世界,不論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日月潭紅茶等等,常都是觀光客的伴手禮。
台灣人也喝很多的茶,從早年的茶文化,到現在的手搖茶飲世代,都顯示茶與台灣社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過去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茶本身含有多種的營養物質,像是兒茶素、其他多酚類物質、維生素 C 等,但是茶的泡法百百種,要怎麼泡才最營養呢?
熱泡茶有較多的兒茶素
茶的沖泡方式非常有學問,根據茶道專家邱國雄表示,茶與水要以 1 : 50 的比例沖泡,茶溫則根據不同的茶種而有些不一樣,比如說綠茶適溫為 70 至 80 度,烏龍茶需要 90 至 95 度。
傳統泡茶法都是用高溫的水沖泡,研究也發現,用熱泡的方式,營養素萃取效果會比冷泡的好。
2008 年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研究,將綠茶以攝氏 90 度的水溫浸泡 20 分鐘或攝氏 4 度的水溫浸泡 24 小時,檢測其萃取物含量。結果發現以茶:水為 1:50 的泡法,熱泡可萃取的物質含量約是冷水泡法的 2 倍,抗氧化效果也是以熱泡茶較佳。進一步檢測其兒茶素含量,熱泡茶的兒茶素總量則多了 20%,顯示熱泡的營養價值比較冷泡茶高。
備註:食品廠可利用特殊萃取技術製作冷泡茶,所以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喝冷泡茶比較不會心悸
許多人不敢喝茶、喝咖啡是因為咖啡因,雖然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咖啡因具有非常多的功效,並非想像中的那麼不好,但是衛生福利部還是建議健康成人一天不要喝超過 300 毫克,約是 2 至 3 杯的美式咖啡或 5 至 6 杯的綠茶,對於會對咖啡因敏感的人,營養師確實建議要減少攝取咖啡因,避免發生心悸、頭痛、失眠等問題。
前文提到冷泡茶會有比較低的兒茶素萃取率,但同時也具有較少的咖啡因。研究顯示,冷泡茶的咖啡因比熱泡茶少了 20%,而且這篇研究是將茶葉浸泡了 24 小時,所以如果對咖啡因敏感,但又想要喝茶的人,可以選擇冷泡方式且不要浸泡太久就能降低攝取到咖啡因的機會。
熱茶提升口腔癌風險
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華人與日本人的口腔癌、喉癌的風險遠高於歐美人。由於熱飲會造成黏膜的受損,所以學者推測華人與日本人喜好熱食與熱飲就為主因之一。
2011 年發表於亞太癌症預防期刊的研究指出,常喝熱飲的族群,食道癌的風險勝算比增加了 4 倍,習慣喝非常熱的飲品的人,更達到了 9 倍。
因此,為了降低上消化道的癌症風險,我們還是不要喝太熱的飲品,泡茶時可以略等變涼再入口,可以享受好喝營養的茶,得到抗氧化營養素,且不會增加癌症的機會。
文:林世航 營養師/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好食課
主圖來源:rawpixel
延伸閱讀:孩子在校被霸凌,爸媽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延伸閱讀:Wstyle 創辦人周品均:請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興趣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