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籃選手們身處於市場規模和受重視度遠不及男籃的台灣,儘管揮汗奮鬥努力不懈,能見度卻相當有限。曾是籃球校隊,畢業於政大歐語系、台大社會研究所的潘郡瑤(Gena),決心為熱愛的籃球貢獻一己之力,與好友共同創辦「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以推廣台灣女籃為目標。今天邀請 Gena 分享所見、所聞、所感動的台灣女籃熱血之路。(延伸閱讀:差一點就癱瘓,她勇敢以「跑酷」跨出新人生!)
Q:Gena 何時接觸女籃?是在什麼機緣下與朋友一同創辦「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
A:我是受到哥哥的影響才開始喜歡打籃球,最初接觸籃球時並沒有女籃的概念,而電視上也少有女籃賽事,所以我是在加入國中籃球校隊後,在球隊教練帶領下,到台北看文元盃賽事(假日籃球聯賽),注意到男籃競賽外,女籃競賽也很精彩,意識到原來打籃球的女生有這麼多,慢慢認識女籃。
在政大女籃校隊期間,透過籃球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熱衷與友人相約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看職業或業餘女籃賽事,盡情享受在球場邊當個熱血球迷,那時我觀察到「賽事精彩無比,看球的人卻只有小貓兩三隻」,這讓身為校隊球員的我感到非常心疼,無論這些女籃球員一年四季多努力練球,付出多大代價才能站上這樣的賽事打球,但成果卻不被看見、關注女籃的人少之又少。

考上研究所後,爭取到在社群媒體實習機會,而我剛好負責管理女籃粉絲頁,這寶貴實習經驗讓我萌生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女籃推廣平台的念頭,念頭一起也沒想太多,就在 2014 年索性邀約賴思涵(綠地)和宋亭軒(阿軒)一起創辦「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分享更多女籃消息讓大家知道。後來阿軒因人生規劃到澳洲去,在一年多前我們迎來另一位夥伴李德郁(德德)加入。
Q:從零到現在「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擁有上萬粉絲,Gena 投入哪些努力或改變?
A:Double Pump 是個提供女籃資訊的媒體平台,分享不同面向大大小小的女籃故事,希望讓更多女籃選手被看見、被關注。為此,我們做了許多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希望於「推廣女籃」盡一份心力。
【WSBL】第 13 季 WSBL 宣傳影片「夢想的延伸線」⇩
決定創業最大的改變是意識到自己需更主動,主動攀談、主動提出合作、主動學習,許多事情是學校沒有教的,社群經營也有許多眉角要學。如同籃球運動重視團隊合作,唯有三人分工合作從國中女籃、高中女籃,到 WSBL 女籃賽事,由各層面深入女籃,才能寫出每場感人比賽和刻畫出每位人物的精彩故事。
粉絲頁從零開始至今累積超過 3.5 萬粉絲數,這是我們三人小團隊努力將近四年的成績,無論是製圖、拍照、設計、採訪撰稿、拍攝剪輯、活動規劃等都一手包辦,傳遞 Making Women Visible 的理念,同時也多方經營 Instagram、YouTube、推廣網站、微博等平台,透過慢慢摸索、廣泛涉獵,希望帶給所有喜歡女籃的朋友們更新、更多、更專業詳盡的台灣及世界女籃脈動。
Q:創業至今,遭遇最大挫折或困難是哪方面? Gena 怎麼克服?
A:最大的困難是收入不穩定,在人脈、資源都不足的情況下,想有穩定收入相當不易,為此,我們除經營粉絲團,還成立公司拓展業務範圍,以女籃為重點項目,廣納女性運動的活動舉辦、社群行銷等事務,希望能深耕女性運動市場,朝全方位發展邁進。(延伸閱讀:就算不被理解,也要堅持到底-影像工作者徐意喬的拔河人生)

Q:走過近四年的推廣之路相當不易,近期讓妳印象深刻的賽事?
A:世大運女籃季軍賽相信也是很多人難忘的經典戰役,從落後 17 分,成功逆轉勝!女籃不放棄精神感動全國。賽後,女籃選手黃湘婷特別跑來觀眾席,握住我們的手說:「辛苦了」,很開心看見她們出色的表現得到小巨蛋滿場觀眾喝采,台灣女籃只是缺乏曝光與舞台,真的值得一看。(延伸閱讀:女足後衛張愫心:不要去想壓力,專注把事情做好就對了!)

每年除了賽事,最期待夏天的主題活動,例如 2016 年的 Play like A Girl 就是翻轉大家對女生打球的刻板印象,表現女生運動很強、很厲害的一面,推出周邊商品和宣傳影片,還成功舉辦環島打球活動呢!
Q:致力推廣女籃運動讓 Gena 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哪方面?
A:帶給我最多成就感的是與人互動的溫暖,「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背後沒有財團支持,一路走來靠的是對籃球運動的熱情,許多球員看到我們的努力,會主動跟我們說聲辛苦了,從一個個細微回饋互動中,帶來的是大大感動。
另外,許多粉絲給予支持鼓勵也很窩心,會寫小卡、帶小禮物給我們,讓我們知道做這些事情是真的有人在意,是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照片、影片提供:Double Pump 女子籃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