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冰冷灰色的醫院病房帶來歡笑,讓長期接受治療的病童能夠找回對於生命的熱情,這樣的工作實屬不易,但對這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來說,除了在舞台上接受掌聲,從每一個病房孩子的臉上看見些許笑容,對他們的鼓勵更具非凡的意義。
源自於紐約「大蘋果馬戲團」(Big Apple Circus)創辦人之一 Michael Christensen 所提出的概念,將「小丑」這樣的專業演員納入醫療體系之中,其實早已風行各國多年。而畢業於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在台灣發起了「紅鼻子醫生計畫」,於 2017 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專業小丑醫生組織—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接下來就讓她來帶領我們一起了解,這些小丑醫生背後的故事!
Q:您當初決定發起「紅鼻子醫生」計畫的原因是什麼呢?
A:我 16 年前在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éâtre Jacques Lecoq)學習時,就有擔任小丑醫生的學長姐跟我們分享這個工作,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小丑醫生的概念。當時我一聽就知道這正是我理想中的表演,演員以一己之長到兒童醫院表演,為病童與家屬帶來笑容,並輔助兒童在面對治療過程中的恐懼與焦慮,這個職業當時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

可惜的是,當時台灣的環境並無完善的兒童友善醫療觀念,同時我也在歸國後參與了許多創作,後來更在 2005 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這件事情就逐漸被忙碌掩蓋過去、擱置在心中。但它並沒有消失,就像種子一樣,成為埋在心中的掛念,期望總有一天能夠發芽。
2014 年,我在因緣際會下聽聞法國的「微笑醫生協會」 (Le Rire Medecin)在法國推出培訓課程,當下便下定決心暫停劇團庶務,到法國學習,要把小丑醫生帶回台灣來。
Q:「紅鼻子醫生」的服務對象是哪些人呢?可以給他們帶來哪些幫助?
A:紅鼻子醫生能讓病童重拾歡笑與熱情,即使在醫院的治療期間,也能欣賞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專業小丑表演;或是可以舒緩家屬在長期陪伴病童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壓力;同時我們也會陪伴在忙碌壓力中的醫護人員,甚至有時候能讓某些醫療工作能夠更順利的進行。


Q:「紅鼻子醫生」也是一群專業的藝術表演者,需要接受哪些專業訓練?
A:紅鼻子醫生演員們不但要有專業表演能力,更必須擁有醫療衛教甚至心理相關的基礎知識、清楚醫療人員的工作進程,懂得判斷表演的時機。同時也接受評鑑制度汰選、確認適用性,在這樣的機制下,也才能幫助病童與家屬紓解苦痛,讓長期服務的醫護人員獲得放鬆,真正達到打造友善醫療環境目的。

Q:在工作中曾經讓妳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麼?
A:記得當時紅鼻子醫生開始進駐某間醫院演出,有一位我們在醫院遇到的孩子,因為疾病的關係生活功能退化,對於本身活力十足,而且極具諧星特質、喜好散播歡樂的他,生病這件事讓他感到很沮喪、失落。
但是隨著媽媽給他的生命教育鼓舞,以及與紅鼻子醫生的相遇,在歡笑中他重新獲得了力量,也再度得到生命的動力。他還會精心打扮,跟著紅鼻子醫生一起四處巡房,陪著我們把歡笑帶給更多的孩子。
後來他媽媽說,直到他離開我們去當小天使前,他始終都以這件事情為榮。這件事情讓我們深受感動,也激勵著我們,讓我們知道必須繼續堅持下去。

Q:這份工作讓妳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麼呢?
A:成就感來自於觀眾們開心、熱情的迴響,像是孩子與家長們的回饋、醫護人員的肯定與鼓勵,都直接地告訴我們要堅持做下去,讓我們感到滿滿地動力。
Q:有曾經讓妳感到很挫折的經驗嗎?在過程中如何調適呢?
A:當被拒絕、被認為可有可無,還有遭到否定的時候,其實都會很灰心。雖然當中有不少的家屬會婉拒我們探視,但還有更多的家屬與孩子,他們都很熱切希望紅鼻子醫生的陪伴,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是快樂的。而這份信賴,是我們深深感恩與感動的,也是我們不曾氣餒的原因。

Q:從「沙丁龐客劇團」到現在的「紅鼻子醫生」,妳在心境上有哪些轉變?
A:其實劇團跟協會並不衝突,兩者是同時並立的:沙丁龐客劇團當初創立就為了將菁英劇場分享給最廣大的群眾,讓藝術走向群眾、走入生活;而紅鼻子醫生也是把表演藝術帶到劇場外的地方,讓無法接觸外界的病人,也能感受藝術帶來的療癒。與其說心境上有所轉變,不如說是一直維持「初心」,提醒著我要堅持著這份理想一直走下去。

照片提供:紅鼻子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