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洗手作羹湯的巧手主婦,這次端上桌的美味料理,只能看、不能吃?原來一道道美食居然是以假亂真的微縮袖珍模型!從熱愛美食的主婦變身微縮袖珍藝術創作者的「費歐娜的真假世界」版主費歐娜(Fiona),因一場展覽的啟發,就此展開讓人驚豔的微縮袖珍創作之路。
Q:Fiona 和我們聊聊妳如何踏入微縮仿真袖珍創作領域?
A:其實我接觸微縮仿真袖珍創作才一年左右。印象深刻第一次被仿真模型震撼吸引是在 2015 年底去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時,那次我非常驚訝看到居然能將歷史紀錄用 1:1 模型仿真呈現,其部分細節是以微縮製造呈現,這個展覽引起我的強烈好奇心,剛好在展館禮品部看到許多微型紀念品及書籍,讓我有機會開始接觸相關資料。
真正啟發我動手製作微縮模型的,是看到黎熾明先生的微縮創作「在消失中的香港」,他透過微縮模型復刻出他記憶中的香港樣貌,這個具有濃厚生活味的微縮作品,促使我想對這「小小世界」有更多了解。
我的微縮創作從最有興趣的「美食」開始,起初單純想做「真」的料理跟「假」的料理。2017 年 3 月第一個完整作品「巷口麵攤」出爐,跟多數人製作模型從整個結構主體開始做起不同,我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發想製作,進而做出一整組的「巷口麵攤」,由此可見食物真的是我最大創作原動力啊!
Q:從零經驗的第一步到微縮創作作品入圍臺灣國際模型公開賽,Fiona 付出哪些努力?
A:凡事都有第一步,我的微縮創作第一步就是學習研究黏土運用技巧,相信大家在唸書時都有接觸黏土的經驗,想把這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素材做出仿真的東西,可需要花不少功夫和心力呢!我完全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及專業指導,最好的老師就是對「實體」做深入觀察,只要努力想方設法去實驗和研究,為了忠於原味而不斷嘗試與改進,才能以最接近「真實」樣貌的微縮作品打動人心。

入圍臺灣國際模型公開賽的「鐵皮屋海產店」充滿我個人的兒時記憶,為了這個作品,我走遍北台灣的海產店、海鮮攤,足跡遍佈南方澳到和平島還有各個夜市,從食材、料理、設備和環境,放大每個實體的細節,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紀錄店裡店外的各種「實物」樣貌,然後才將我記憶中的海產店復刻還原呈現出來。

Q:創作「鐵皮屋海產店」的過程,Fiona 曾面臨哪些難題?後來如何克服?
A:耗時半年的創作過程的確充滿考驗,在這作品製作過程我遇到三大挑戰:
1. 冷凍櫃製作:1:12 仿真海鮮冷凍櫃真的是最艱難、最花時間的物件,所有玻璃門片都要能開關,堅持把全部模型結構細節與實品冷凍櫃(壓縮機除外)做到完全一模一樣!別小看這幾片玻璃門片,光是與溝槽的密合度,讓我整整三個月都在失敗重做中度過,最後這個冷凍櫃是我最滿意的物件,更是海產店的靈魂啊!

2. 生鮮水族缸製作:要表現活體海鮮的新鮮度,呈現「活水」的感覺就相當重要,在炎熱的夏季以易受溫度影響變化的素材製作「活水」是很大的挑戰。半夜曾在等待素材凝固時睡著,驚醒時發現缸裡的魚都翻肚啦!只好全部連鮮魚重新來過。

表現「活水感」重點在於氣泡大小與出現位置,一直做不到位,後來厚臉皮向匈牙利模型比賽總冠軍樊成彬先生求教,感謝他無私親授製作方式和教我去哪裡找到合適素材材料。後來參加 RF 國際模型比賽也是因為他的鼓勵,很慶幸能遇到大前輩無私提攜與指導。
3. 作品穩定電力供應:電源供應受限於在迷你空間進行施做,頗難克服,所幸經介紹認識超專業的電力大師,完美解決電力問題,但最讓人意外的是比賽開始前 10 小時,整個電組出現問題,幸好電力大師幫忙徹夜補救,才讓這個作品能呈現在大家面前,我非常感謝他。就是因為這些濃濃的人情味,才讓鐵皮屋海產店能得到比賽入圍的肯定!

Q:從微縮仿真模型創作裡,哪件事讓妳獲得成就感?哪件事讓妳印象深刻?
A: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或聽到他人喜愛我的作品,從他們第一眼對作品的驚訝到後來大方讚美細節、反覆欣賞不願離去,那個時刻就是我最感動的時光。
印象最深的是發生在「鐵皮屋海產店」參賽時,一位有點年紀的外國人指著我的作品,跟身邊台灣友人說他很久以前第一次到台灣來時,有位朋友就是招待他去這樣的店吃東西,現在他只能回味那時的時光,因為那位招待他的朋友已經不在了。看著他的表情從興奮、喜悅到感傷,原來我的作品可以喚起別人美好的回憶。

Q:微縮仿真作品「巷口麵攤」、「鐵皮屋海產店」都得到許多迴響,Fiona 想透過微縮藝術傳達什麼生活態度呢?
A:台灣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我希望能將記憶中的台灣味忠實呈現出來,老東西、老事物透過微縮創作得以保留,以讓人有感的方式紀錄屬於自己成長年代回憶,有更多人能感受到台灣充滿真、善、美的另一面。我也很感謝有家人的支持,讓家庭主婦也能追夢、圓夢,繼續玩耍下去。
主圖人物及部分照片來源:小人物伍肆參 / 攝影:陳培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