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外面用餐,總看到大人們聊天,小孩的手上拿著手機或平板,安靜的玩遊戲。
但,手機遊戲對小孩的眼睛發育真的好嗎?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裡,能凝聚大家感情的「桌遊」反而成為新興的娛樂方式,除了大人能玩,更受小孩喜愛,親子間也能透過玩桌遊培養默契、互相了解。藝童桌遊桌上遊戲課程總監余欣凌(Livia)致力將桌遊推廣到校園中,讓許多孩子從小就能從桌遊獲得樂趣、培養隨機應變的能力。
藝童桌遊桌上遊戲課程總監余欣凌 Livia(張瑋容 攝)
大學時期念德文系,因為製作系刊採訪德國桌遊公司,發現桌遊真是寓教於樂的好教材,Livia 從此一頭栽進桌遊的世界,也成為她日後創業的契機。畢業後,Livia 到了一般公司上班、回學校擔任行政助教,時而幫德國桌遊公司辦活動,也結識了許多桌遊同好,也更加確定自己對桌遊的喜愛。
決定結婚之後,Livia 希望她的孩子也能跟她一樣享受桌遊的樂趣,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毅然決然放下固定的上班族工作,成立桌遊工作室,與她的教學團隊一起推廣「桌遊」的好。第一不,當然是打破社會大眾對桌遊的迷思!
桌遊治療自閉症? 最主要是要讓孩子玩得開心!
一聊起桌遊,有許多親子教學經驗的 Livia 說起大家對桌遊的誤解:「許多人對桌遊的認識不深,或是對桌遊有錯誤的期待,認為玩桌遊可以直接地治療孩子的自閉症。
但桌遊真正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玩得開心,在遊戲中學習與人正面的互動。」因為大家對桌遊的錯誤想像,Livia 的創業過程也多了許多挑戰,觀念的導正即為其一。
被「大富翁」綁架!新創元素之必要
對於創業環境與國外的落差,Livia 也點出在台灣發展桌遊的困境,「台灣發展桌遊的時間不長,還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成長空間非常大。國外的桌遊時常出版新作品,但台灣對桌遊的認知總是被『大富翁』綁架,總認為改一改大富翁就可以變成一款新作品,但其實看不到心意,玩的人就容易膩,對桌遊的發展其實是個惡性循環。」Livia 語重心長的說著台灣桌遊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台灣的設計的桌遊總是能看到其他國外遊戲的影子,但是這個影子你有沒妥善地去做變化或調整、總是活在別人影子下的時候,就很難走出自己的路。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原創,因此加入一些創新的東西很重要。」也因此 Livia 在學校辦桌遊活動時,常和小朋友一起發想桌遊新點子,刺激小朋友創意思考。
Livia 和小朋友一起發想新的桌遊遊戲規則(張瑋容 攝)
免費的才最貴,昂貴的不是遊戲而是時間
雖然桌遊已經成為時下最夯的一種消遣方式,但是 Livia 另一個想突破的是拓展桌遊的分布區域。許多人認為桌遊一定是消費力高的地方才玩得起,Livia 嘖希望將桌遊推廣到其他城鄉,讓非都市的小孩也能有機會認識桌遊的好處,藉由桌遊釋放天馬行空的創意。
不過如何將大家的目光從手機轉移到桌上呢?Livia認為,玩桌遊其實不難,大家只要講好一個共同的時間,放下手邊的工作電腦、電視、手機,一起來玩一場遊戲。「其實只要半小時就可以了,在家裡玩得很放鬆,小孩就會不知不覺講出今天在學校或在外面遇到了什麼事情,家人就可以藉由遊戲有了珍貴的談心時間。」
這款兩人的桌遊,簡單益智又好玩(張瑋容 攝)
桌遊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內容包羅萬象,Livia 規劃桌遊課程時,會依照不同團體的需求,為對象及屬性的不同做搭配,「兩人有兩人的玩法,一群人也有一群人的玩法,就像辦 party 時,可能就需要人很多的遊戲類型來炒熱現場氣氛。」除了為桌遊注入新創元素,依人數及活動目的將桌遊設計得恰到好處、讓大家都樂在其中,也是一門很大學問呢!
主圖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