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競賽」是指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為競爭航太實力的最高地位,以此展現國家實力的科技競賽。在 IBM 計算機仍未普遍運用前,美國太空總署仍是使用紙跟筆,一筆一劃地計算出精細複雜的航空軌道參數;然而,當時在這講求精確與快速的工作中,竟有著一群非裔女性,默默地完成這低調卻不可或缺的任務。
以 50 年代為背景、改編自史實的美國電影《關鍵少數》,其主角凱薩琳·強森,因居住於保有種族隔離政策的維吉尼亞州,導致生活中飽受歧視與欺凌;即便是象徵未來與進步的 NACA(今 NASA),仍對於有色人種另有差別待遇。本片從太空競賽中的史普尼克危機,到IBM電晶體計算機的問世,忠實呈現出當時的人心惶惶,以及揭露美國史上那難以撫平的一道疤。
因為前所未有,所以至關重要

與過去相比,現今的世界顯得更為鮮艷多元,但不得因此遺忘了舊時代獨有的美好及醜陋。以 20 世紀航太科技為背景的商業電影不在少數,舉凡《阿波羅 13 號》、《登月先鋒》等優秀作品;然而,儘管在雷同的時空背景與環境,不同電影各從不同的角度作切入,重點仍著重在小人物的故事,以此乘載創作者的理念與政治傾向。〈延伸閱讀:對抗種族歧視、刻劃母女愛恨,6 部發人深省的女性經典電影〉
電影中,潑辣聰穎的瑪麗·傑克遜(賈奈爾·夢內 飾),儘管她的資歷足以晉升為工程師,卻因無法取得白人學校的學歷而因此遭到駁回,慶幸透過向法院請願,成為了首位白人學校畢業的黑人女性。舊時代所謂的墨守成規,在以現今視角來看多是荒唐無理,同理運用於今時此刻,電影再再強調了永遠保有對「規定」的質疑,畢竟前所未有,首開先例的必要便格外具有意義。〈延伸閱讀:從《屍戰朝鮮》看女權:即便已註定的命運,仍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我們這就是在實踐不可能

本作主角凱薩琳·強森(塔拉吉·漢森 飾)身為一位非裔美國人,儘管擁有傲人的學經歷、出類拔萃的計算能力,卻仍得在種族隔離的規定下,接受低人一等的目光與待遇。事實上,凱薩琳所提供的計算數據,對於美國首次及往後的載人太空飛行都是功不可沒,但普羅大眾卻只對上了鏡頭的太空人──約翰葛倫、阿姆斯壯給予喝采與關注。〈延伸閱讀: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努力守護愛。3 部法醫題材日劇,從生命中定義生而為人的情思〉
「盡量學習,讓自己有價值」劇中桃樂絲的一席話,提攜了計算機部門內的二十位女性下屬,畢竟在這總是實踐不可能的 NACA,擁有話語權的方式只能透過個人價值的提升。《關鍵少數》對於有色人種、女性的處境刻劃,並不著重在她們的楚楚可憐,而是在這承受雙重歧視的處遇中,不惜遍體鱗傷也願積極為自己爭取榮譽。
時至今日,歧視儘管早已不如當初,卻仍是顯眼地擺放在那,或許我們無法像電影中的三位女性,足夠堅強到膽敢衝撞體制,但能對於積極提升自我職場價值,或能得到一些助力,畢竟對於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是在努力實踐屬於自己的不可能。
主圖來源:《關鍵少數》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