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錢難賺,所以許多人開始將目標轉往國外,到海外買不動產、買保險或放定存。
透過跨國商品的差異來賺錢,確實是個聰明且有效的方法,不過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也有許多潛在的風險必須注意才行。
近期遇到不少高資產的朋友特別飛到香港購買保險,因為據說生命回合表的不同,導致利率的計算不同,報酬率比台灣的保險高出許多。
然而,赴港買保險真的好嗎?喬王參考了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提供的建議,並整合了自己的經驗和看法,提供以下5個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
一、匯率風險
到國外不管是買金融商品或房地產,因為要轉換成不同貨幣,所以首先要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
今天買完保險後,要等到多年後才能用,利用時間達到複利效果,而這一等可能是20年、30年甚至更長。
但未來匯率走勢是波動的,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除非你都是趁相對低點時買入外幣。
二、法律風險
香港保險沒有受到金管會的許可和規範,所以假如雙方之間有爭議,很可能要直接訴諸法律,到香港打官司。
但香港打官司費用很貴,且港台之間的法律不同,因此買保險前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三、產品風險
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琳瑯滿目,就算是同一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也不盡相同,多數人赴港購買的是英式分紅保單。
但分紅保單包括保證現金價值與非保證現金價值,所謂的非保證現金價值,就是公司賺錢且願意分紅才能拿到,若公司沒賺錢或不願分紅就無法拿到囉!
因此買保險產品前,建議了解各家保險公司過去的營運績效及分紅狀況,才能知道要買哪一家保險公司的哪一個保險產品比較合適。
四、利率風險
許多人買儲蓄險時,習慣用現在的市場利率和保單的利率直接做比較,卻忘了未來的市場利率是會變動的。若未來市場利率高於保單利率,保單就可能失去競爭性。
五、流動性風險
如果仔細檢查過香港保單,會發現繳完費用後,保證及非保證的現金價值要花較久的時間(通常是8年)才能保本,若要發揮真正的複利效果,也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
「喬王,你說了那麼多的注意事項,我好像都能理解,但能不能舉個實際案例讓我更了解啊?」
沒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以香港保誠和香港友邦(AIA)兩家保險公司的儲蓄險為例吧!
(註:為方便起見,以下IRR皆以保證+非保證來計算,惟實際IRR仍視未來非保證金額的情況而定。)
【香港保誠】
以今年9月份香港保誠的5年期雋陞儲蓄險為例,若26歲女性年繳6,067美元,現金價值約8年才超過本金,所以閉鎖期至少要8年,而且這8年的IRR只有0.58%!
不過,10年的IRR約2.69%,15年的IRR約4.93%,20年的IRR約5.82%。
- 8年,IRR:0.58%
- 10年,IRR:2.69%
- 15年,IRR:4.93%
- 20年,IRR:5.82%
【香港友邦(AIA)】
以今年9月份香港友邦(AIA)的5年期充裕未來儲蓄險為例,若26歲女性年繳6,000美元,現金價值一樣約8年才超過本金,所以閉鎖期至少要8年,而且這8年的IRR約1.52%,10年的IRR約3.92%,15年的IRR約5.49%,20年以上的IRR約6.17%。
- 8年,IRR:1.52%
- 10年,IRR:3.92%
- 15年,IRR:5.49%
- 20年,IRR:6.17%
天啊!保險的保本時間竟然要8年!而且8年的年報酬率竟然只有0.58~1.52%!那為什麼台灣這麼多台商、律師、會計師和金融人員等高資產人士仍趨之若鶩呢?
先別急,喬王推測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利率走低導致近期報酬率降低
近幾年隨著利率變低,保險公司給的利息也跟著變低,不然他們會虧本做生意。
事實上,2016年3月香港保誠5年期雋陞儲蓄險的IRR超過1%,20年以上的IRR超過6%,所以香港保誠給的條件確實沒有像以前這麼好了。
2. 長期規劃仍可創造驚人報酬
購買香港保險的人,如果沒有將錢放10年以上的打算,IRR可能會讓人失望!既然閉鎖期建議至少10年,那就肯定是閒錢,賺的是「時間財」而非「時機財」,所以較適合用來規劃長期的資金用途(如退休或傳承給下一代)。
不過,根據可靠的消息來源指出,2017年以後純粹儲蓄型的商品(如香港保誠的雋陞和香港友邦的充裕未来)都會停賣,未來只會有儲蓄型加壽險性質的商品,等於說IRR會降低,但保障比例會提高,所以預估未來赴港買保險的熱潮應該會稍微降溫一些。
在選擇香港保險公司的時候,可以到香港的保險監管機構“保險業監理處”和“保險業聯會”網站上,查看公司名錄,確保購買的是正規公司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到香港購買保險才是有效的保單!若香港保單在台灣或大陸內地銷售及簽單後,再將保單帶回香港,就是無效的「地下保單」。這也是為何香港保險公司要求投保人必須檢附香港入境證明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證明你本人確實到過香港購買保險唷!!!
赴港買保險真的好嗎?這個問題其實見人見智,但至少在你買海外保險前,你該了解剛才提到的那5個注意事項囉!
註:本文僅為個人金融商品觀點分享,故盡量同時揭露優缺點,並未建議或不建議是否購買此金融商品,投資前仍應詳閱契約及審慎評估。
文章來源:喬王的幸福觀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