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非洲的生活是什麼樣?生活在物資充足的寶島台灣,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僅能從電視新聞上略知一二。本文作者因為志工身分,來到位於東非的烏干達,透過她的文字觀察,帶大家一窺烏干達的生活及文化,也會讓人更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在烏干達都吃什麼?
當地的最常見的主食是「綠香蕉」Matoka,一種皮是綠色的香蕉(廢話)。它跟我們水果吃的香蕉是不一樣的品種,不管生或熟都是綠色的。它很硬,需要用刀子才能把皮削掉。料理的方式及口感都像蒸馬鈴薯一樣,削皮後用水去蒸煮,熟了之後就變得較為鬆軟。通常都會搗碎變成泥後,伴著煮得糊糊的豆子一起吃。(就像我們白飯配咖哩的概念一樣)
好吃嗎? 超難吃!我們第一天的第一餐就吃膩了!因為它非常的乾澀,除了有一點點的香蕉氣味外,幾乎沒有味道,吃兩口就會感覺膩(會ㄍㄟˋㄉㄧㄜˇ)。而且淋在綠香蕉泥上的豆子也不好吃,基本上就是把紅豆、或綠豆、或花豆煮成鹹鹹糊糊的醬汁。看著這些在台灣是甜品的豆子煮成正餐的料理,我們實在不習慣。

關於吃喝…..
當地的食物和水真的不乾淨,我們每個人在這趟旅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上吐下瀉的時刻,輕則一個上午,重則三天三夜。我自己也曾經半夜想吐到醒過來,然後就上吐下瀉肚子痛到流淚蹲坐在廁所的地板上,這是我第一次腸胃這麼不舒服……所以因為衛生安全的緣故,我們都只能吃自己家裡煮的東西,喝瓶裝的礦泉水。於是三餐是這樣解決的,早餐和晚餐都是在家裡吃,而午餐就是準備一條吐司、幾罐果醬、一串香蕉、一包水煮蛋帶出門在服務休息的午餐時間吃。我們就這樣吃這種午餐吃了將近 20 天!雖然吃到都怕了,但看到當地的混濁的水、驚人的食物料理過程…..我們十分甘願乖乖的繼續吃下去。(延伸閱讀:舊鞋救命!最後 2 天大募集,救助非洲兒童免受「沙蚤」攻擊)

烏干達的性別文化
烏干達是強烈的父權社會,女生的地位非常卑微,有幾個事實能清楚可見:
1. 女性向長輩或者男性打招呼的行禮是要握著手並且低頭雙膝跪下。
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泥土地上),都是如此跪在地上問好。(延伸閱讀:非洲女孩的宿命:衛生棉和食物只能擇一?)
2. 非洲的女人,要一肩擔起家裡所有的事,包含農事、家事、炊事、照顧孩子的一切事。
非洲媽媽都是超人,可以做任何的事,一邊餵奶一邊生火煮飯、一邊背小孩一邊砍香蕉樹等等。那男人都去哪了呢?他們可能是在外工作,下工之後和朋友喝酒聊天,回家就是休息,或者也有男人就是在家什麼也不做,由女人打理家裡的一切甚至經濟收入,也是非洲常見的景況。
3. 當地的文化是一夫多妻制,「多妻」的人數則是沒有上限。
對!就是我想娶幾個就是幾個。常見的是兩三個,五個十個甚至更多的也都不奇怪。所以我們認識當地的男人時,他們的自我介紹裡除了講姓名年齡之外,都會加一項我有_個老婆。(延伸閱讀:用牛隻換來的婚姻!妳有所不知的非洲「童婚危機」)
說到一夫多妻制……
我們曾到一個部落,那裡一個個圓圓的屋子蓋得很密集,跟一般的非洲部落不太一樣。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那一屋屋緊挨的房子們通通是同一家人,是一個丈夫和多個妻子與眾多小孩一起生活的家庭。比較大的房子,每個都住了一位妻子。而其他比較小一點的房子則是孩子住的地方,一間房子大約住三到五個小孩,只要孩子多到住不下了,就再新蓋一棟。於是便造就了那放眼望去將近 20 間房子,看似社區但事實只是一個一夫多妻的大家庭。
非洲的家庭觀
我們在非洲鮮少看見父母和小孩相處、培養感情,並且從孩子身上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是疏離的。家庭在這裡只彰顯經濟功能,但在孩童成長背景裡的教育功能卻顯薄弱。仔細觀察後發現,當地的社會中沒有「親子關係」的概念,不僅父母少會陪伴孩子,連大人老師也少有人會和小孩玩耍(或者根本沒有相關的認知)。可能是因為沒有節育觀念、衛生條件差且在貧窮線下討生活的人們,要乳養眾多子女便已具相當的挑戰性,加上教育程度普遍低落,一般家庭能讓餵養子女活下去就已經很好了,並沒有「陪伴」、「教育」孩童的親子關係與概念。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到了非洲,光是跟小孩玩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看似什麼都沒做卻對他們來說如同在天堂一樣快樂。而同時,我們也是在那裡深刻的體會到,家庭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如此的重要。
非洲的時間觀
誰也不趕著做什麼、不趕著去哪裡,Africa time之悠哉,讓生活在步調快速的台灣的我們大開眼界:
在商店的櫃檯永遠是一坨人「圍著」店員等待結帳,沒有先來後到的規則、沒有順序的隊伍,反正每個人遲早都還是會結到帳,所以不急,沒有關係!也是如此,他們都不會覺得自己「插隊」或者「被插隊」,因為根本沒有「排隊」這回事。
我們在學校服務時,聽說幾乎每個學生都要長途步行的來學校上課,於是我們便開始一個個好奇的問身旁孩子「你走多久來上學?」。結果發現孩子們都吱吱嗚嗚回答不出來時間,但卻可以告訴我們他「走了多少公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群學校裡 13 至 17 歲的小孩在和我愉快的聊天時,發現我的手錶便問我這是什麼?然後每個人都圍上來端詳我手腕上這個奇特的東西!原來他們從沒看過時鐘,更別說是我手上的手錶了。

時間是人類世界裡最抽象的東西了,科學家不停的研究它究竟為何物。有人說時間不存在在自然界裡,它是人類用自己主觀的感受創造出的規則;也有人說,我們之所以愛惜光陰、不浪費時間,是因為社會給我們一個共有的前提:「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到底是什麼,至今沒有人能解答,我也不能說準,不過在非洲的日子讓我更深認識它對我的影響,及它存在的價值。確實,在我原生的世界中,「分秒必爭」是資本社會賦予的價值運作體系,難怪這招在第三世界的非洲完全失效了。非洲人的生活就像大草原上奔走的野生動物一樣,在我眼裡是沒有次序、沒有規範,但是卻也倚著大自然規律的作息。或許這即是原始,即是宇宙本來的樣子?我沒有答案,只更多覺得自己的渺小,及敬畏這宇宙運行的奇妙。
文:鄭予彤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Step3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