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美國來台灣玩,我帶他們吃美食。擠完了鼎泰豐,再去找甜點。
「你看,吃到飽的甜點店!」我驕傲地介紹,因為美國沒這種店。
「吃到飽?我以為只有火鍋店才這樣!」
「現在生意不好做,大家都用『吃到飽』吸引顧客。」
走進店內,各式精美的甜點整齊地放在透明的冰箱內。因為貪心,也因為它們看起來太美,我們一下子拿了好幾個。回到座位,飲料上來,第一個起士蛋糕才吃一半,就吃不下了。
朋友說:「有些東西,實在不需要 All You Can Eat!」

這位朋友,我們叫她 Mary 吧。年輕時是美女,追她的人最遠住巴黎。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談過無數戀愛。雖然每一次最後都爆胎,但壯烈程度都值得領獎牌。
「那麼多人追是什麼感覺?」當年我問。
她總結那十年的戀愛史:
「男人就像透明冰箱內的蛋糕,各種形狀、口味都有,美不勝收。你明明吃過午飯,不餓了。但想慰勞自己,就進了甜點店。你拿了這個,拿了那個,小小的盤子塞滿了。你這吃一口,那吃一口,最後才發現味道都混在一起,什麼都吃不出來。你每樣吃一口,最後每樣都剩下一大陀。你拿出鏡子,看看自己。天啊!竟然血盆大口、滿嘴奶油!那時你後悔地想:唉,這些蛋糕放在冰箱裡欣賞多好,幹嘛拿出來糟蹋?為什麼要『All You Can Eat』?」(延伸閱讀:歷經轟轟烈烈的愛情和生活,年過 30 女人最走心的 5 個愛情觀)
我懂她的比喻。愛情就像蛋糕,一個人一天能吃幾塊蛋糕,而在吃完後仍覺得它美好?
但年輕時,我們不這樣想。不管對於吃,或對於愛,都先衝「量」,再講究「質」。All You Can Eat,等於賺到。
但我們賺到的,只是「吃壞肚子」。經過十年的「暴飲暴食」,Mary 慢慢知道,好看的蛋糕味道不一定好。能任意吃的蛋糕,不管再美,恐怕都不會特別。同理,認識二十分鐘就能跟你回家的伴侶,不管再愛你,恐怕都不會持久。
「All You Can Eat」的蛋糕都是委外製造、大量生產的。當愛情也變成委外製造、大量生產時,我們就忘了餐桌禮儀,吃完後桌上爬一排螞蟻,口中唯一的感覺是膩。

三十歲後期,Mary 變了。搬回家跟爸媽住,突然有耐心看書。睡覺的姿勢變成嬰孩,起床後不需要再放下男友拉起的馬桶蓋。有空時寧願敷臉,沒興趣替不成熟的男人開幼稚園。
「不想談戀愛了?」當時我問她。
「當然想。」
「那擇偶的條件是什麼?」
「一見鍾情。」
我大笑。她認真地說:「你吃過多少美食,勉強下嚥只因為網友說好吃?吃完後信用卡刷爆,回到家還要再下水餃?上了年紀最大的好處,是終於可以忠於自己的口味。吃東西唯一的原因,是因為真的有流口水。」。(延伸閱讀:因為被愛越來越放鬆,路嘉怡:「如果人生僅能靠一個信念活著,我寧願相信老公眼中的我」)
很長一段時間,她沒有碰到令她流口水的男人。朋友對她議論紛紛:「太挑」、「難搞」、「還想玩」、「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可能是同志」……
我替她辯解,她說:「不要幫我辯解。我不以單身為恥,也無意把單身美化成詩。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對自己的感情狀態多做解釋。除了父母,別人不會那麼在乎。」
Mary 最後遇到了「一見鍾情」的對象,別人都有些驚訝。那男人並不會讓一般人「流口水」。名片上沒有英文字,頭髮的數量不及鬍子。
原來,三十歲以後的「一見鍾情」,不是天雷勾動地火、飛機快速升空的暈眩感。
而是飛機平安降落地面,迅速停進停機門的自然。

走過這一大圈,再「一見鍾情」時,她不慌、不忙、不搶著下飛機、不用腳踢行李轉盤。
她安靜地坐下,打電話、報平安。看著身旁催婚的親友,她老神在在。因為她知道:焦急等待行李的人有一大票,但最後真正空手離開機場的人,其實很少。
Mary 和先生從美國到台灣來玩,我帶他們吃美食。走出甜點店,走進捷運地下街。已步入中年Mary 牽著老公,突然又變成少女。但已不像年輕時那樣搔首弄姿,一心要致人於死。只是飽足地走在路上,什麼都不想吃。(延伸閱讀:女人除經濟、生活獨立還要情感獨立,別給對方控制自己的機會)
我身旁有很多像 Mary 這樣的女人。我把她們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小說,叫《我單身的最後一年》。
主圖來源:unsplash
原文出處:王文華 TOM WANG 臉書粉絲專頁,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王文華,台大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 MBA。兼具行銷、創意、教學專長。
行銷方面,他在華爾街和東京工作五年,回台後曾任迪士尼電影公司行銷經理、MTV 電視台董事總經理。創意方面,《蛋白質女孩》等愛情小說讓他成為風靡兩岸的作家。《史丹佛的銀色子彈》、《開除自己的總經理》、《不敗地球人系列有聲書》、《創業教我的50件事》、《A+到A咖》、《空著的王位》讓他成為最受歡迎的職場勵志作家和演說家。
教學方面,他從2000年開始到企業內部演講。2002到2005年間擔任台大進修推廣部的老師。2010年創辦「夢想學校」(www.dreamschool.com.tw),用企業案例教導上班族世界一流的職場心態和技能,以達成公司和個人的願景,目前創辦「夢想學校」和「創新拿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