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圍巾配件等都是我們生活裡熟悉的織品,但妳知道織物也是藝術作品嗎?創辦「糸島織物 mee.textile」的藝術職人鍾瓊儀,帶我們一窺手感工藝 – 纖維藝術的極致展現,透過編、織、縫、結、刺、氈、撚、拼布等工藝技法,道出具有生活溫度的創作故事,讓妳體驗從日常生活激發出的藝術美學靈感。
Q:什麼緣由讓瓊儀踏入織品創作領域,後來還創立「糸島織物 mee.textile」工作室?
A:我深度接觸織品是從大學開始,因為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讓我很幸運能發現纖維藝術作品的驚人可塑性,很感謝那時大學啟蒙導師引領我感知以如此貼近生活的材質成為藝術作品的巨大創作力量,讓我學到如何透過纖維藝術創作來探索實驗與說故事,也造就後來讀研究所和工作皆與織品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參與義大利織品競賽得到首獎,我幸而因此獲得文化部補助,才創立「糸島織物 mee.textile」工作室,我一直深信「美的東西,並不是單純因為設計,而是在於它裡頭的意義」,因為織品在日常生活與藝術創作裡皆有很大的變化性,我想透過工作室展現纖維創作和商業模式兩者間的平衡,以商品分享生活、以創作記錄生活,讓更多人感受最具有生活感的美學藝術。
Q:初次參加義大利織品競賽就奪得首獎,瓊儀和我們聊聊這個特別的經歷?
A:當初會在 2014 年參加義大利「Valcellina Award-INTERNATIONAL TEXILE / FIBER ART COMPETITION 第九屆瓦奇里納獎-國際當代織品╱纖維藝術競賽」,當然一方面是源自於我對織品的熱愛,另方面很單純的想藉由參賽給自己一個去義大利玩的正當理由(笑),萬萬沒想到這卻成為後來創業的契機。

義大利的纖維藝術競賽開啟我另一個藝術創作視野,因展覽舉辦在義大利當地一個相當古老的建築裡,創作作品需在不破壞該建築原有的歷史痕跡外,還需考量與呼應空間本身具有歷史特色的色彩和雕刻,所有創作者皆要學習利用與再造空間,將每個藝術創作擺放至合適的位置,才能呈現出最佳效果,讓義大利歷史文化與各個國家現代織品藝術對話,這點與過去所接觸過的任何展覽空間都不同。
我的纖維裝置作品《面對面並且背對背》幸運獲得評審團青睞,得到首獎肯定,也得到夢寐以求在當地藝術學院進行獎學金課程的機會,對於自己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其中最棒的就是透過參展競賽與其他國家的人討論交流想法,進而看到纖維藝術不同的可能性。
Q:能在藝術創作與商業模式間轉換自若,為了經營好工作室,瓊儀付出哪些努力?跨過哪些障礙?
A:對我而言最難的是稅務處理,因為對這方面完全外行,所以跑了很多次稅稽處去瞭解詢問,學習處理。當然在藝術創作與商品開發之間也會發生衝突拉鋸,學習別給自己設限壓力,靜下來聽從內心的聲音,把創作面回歸到從生活汲取靈感,把自己的想像透過手與心實驗出來;將商品回歸到是否符合生活需求與實用的可能,不斷去摸索、修正,「時間」會帶妳找到出路和下一步。
如同曾有老師告訴我的一句話「時間到了,妳就知道了!」,原來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會白走。這一路上我非常幸運能遇到許多貴人,向前輩們學習到許多美學行銷商業面的看法與做法,也獲得很多寶貴經驗,一切都成為工作室的基石。
就算是再小的雜事,只要每天把雜事順暢做完,就能有更多創作與思考的時間,也才能讓自己在開發商品、持續創作作品、課程教學、銷售與工作室文書之間取得平衡點。
Q:商品開發銷售和持續創作已相當忙碌,瓊儀為什麼想提供織品課程教學?
A:織品創作在台灣仍為極小眾市場,我認為纖維工藝(Fiber Art & Craft)想推廣出去,教學課程是吸引人的最佳方式,我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藝術背景與工藝技法帶入,讓大家透過製作個人化物件接觸工藝操作,去認識材料和材質應用、感受色彩搭配的生命力,一方面發現自我,同時還能進一步了解當代織品創作藝術,感受纖維工藝的美好!
Q:創業後,讓妳最有成就感和印象最深刻的分別是什麼?
A: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每次聽到客人說「我真的好喜歡你的作品」,這句話我很樂意聽一輩子(笑),也因為獲得欣賞與回饋,讓我真心感謝自己能夠持續走在創作的路上,透過商品開啟與他人的對流,透過作品尋找自己的模樣。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為了去歐洲旅遊來訂製漁夫包的客人,在交貨時,我跟他說:「很期待你分享背著去旅遊的照片喔!」,後來,他傳來照片說很抱歉沒拍什麼照片,因為很怕會被偷,某一天他還特地把漁夫包帶出門拍照。
那次的互動我覺得好感動,因為我們的緣分可能會在交易當下結束,但卻透過漁夫包這個物件,延長了我們之間的情份,讓我們像認識許久的朋友般互動。

能將生活裡平凡小事的美被放大,這些都是身為職人最感動與喜悅的時刻,讓我願意用一輩子繼續編織分享更多美好的時刻。
延伸閱讀:從零到成立布作品牌,她的手作創意美學讓全聯塑膠袋變「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