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入社會自認為的「童言無忌」,一直到在現實的摧殘下學會「讀空氣」,甚至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我們慢慢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社交狀態。有些人不戀棧社交,反而在自己的小天地內自得其樂,有些人懂得不在無效社交中消耗自己,更有人把社交狀態「彈性運用」,隨時切換,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社交也有無數個模樣。
我們將人際關係分門別類,同時也是被他人分類的其中一員,乍聽之下,會有種自己待價而沽的感覺?但人與人的交往本就如此,合則來不合則去,有的人很快就有所領悟,游刃有餘地運用,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以致踱步不前,或是在摸索的路上磕絆前進。
想展現自己有價值,卻弄巧成拙

常聽到「人脈」很重要,卻有些人誤解其意,認為只要四處交朋友就可以了,杜月笙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不要擔心被人利用,能被人利用,那說明你還有價值。」不管是誰,都要懂得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雖然聽起來負面,但只要不摻入惡意,就有可能成就人際交往中的雙贏關係。
有的人為「被利用的價值」下了自己的註解,認為只要這樣做,就不會被劃成「無效社交圈」的人。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凡事都要爭輸贏,好像贏了就能提升在別人眼中「自己的價值」;或是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卻假意附和對方,但這種討好站隊的方式,時間久了,就會被看破手腳,也失去對方的信任;也有不想讓對方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回答問題,硬是接話,結果把場面搞得更尷尬。〈延伸閱讀:30 歲後,別再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杜絕「無效社交」,摸索合適的社交狀態〉
先讓人有好感,找不到「被利用價值」也無妨

「被利用的價值」有很多面向,它可能是對工作有助益,或是對個人的精神、情感帶來正向的感覺。在我們身邊,或是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不是最耀眼的存在,但相處起來就是很舒服,沒有壓力,因為他們懂得善解人意,交流時,總是能為對方著想,給他留個台階下,言談之間,不會自顧自地說不停,能找到讓對方想聊的話題,來延續對話。〈延伸閱讀:生命有限,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事物!簡單 3 點教你判斷身邊的「無效社交」〉
關於人際,我們能做的就是不為了「能被利用」,而照著正面、積極思考的人設走,畢竟那不是真實的自己,還要提心吊膽地怕哪天被戳破。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本質,看見自己的優勢,也就是不用去模仿他人就有的「被利用價值」,若還是無法釐清自己擁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可以如前面提到的,先讓自己能與他人對話無虞,試著對萬物保有好奇心,開拓自己的知識寬廣度,懂得多了,能聊的也就多了;有不懂的事,也能不恥下問,接受他人的幫助,若有餘裕就幫助別人。〈延伸閱讀:斷絕「無效社交」的惡性循環:釐清各種社交關係對自己的益處,「質量」勝過交換來的名片〉
不需要因為害怕進入別人的「無效社交圈」而費盡心力,正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輕鬆自在做自己之際,保有原則,不停地在人生路途上學習、磨練,等到自己的花盛開的那天,就會吸引來同頻率的人們。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