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曾經需要撰寫一篇有關社交軟體的文章,當時一邊上網搜尋資料、一邊嘆為觀止,各種五花八門的應用程式讓我大開眼界,有專門設計給「大尺碼男女」、同志族群、寶可夢交友,以及各種主題形式的 APP,廠商大賺「交友財」的同時或許也會感嘆:「現代人真的很寂寞啊。」
使用交友軟體尋找對象,都會男女把愛情寄託在「快速有效」的手機軟體上,或許是十年前的人們沒想過的,也許其中不乏配對成功的案例,有著幸福快樂的結局,但值得思考的是,在建立一段關係時,講求「效率」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

很多時候,在愛情中的我們常常感到無能為力,不知道自己是不愛了,還是愛不了了?我們也都有一個心目中的完美情人,於是逐漸在檢視伴侶的過程中,漸漸對另一半打叉,陷入自己可以找到「理想對象」的自我催眠裡。
對於愛情,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直到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很精準的詮釋:「我將一幅自己想看到的畫像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最後愛上一個自己再適合也不過的假象,而這個假象和對方是誰絲毫無關。」
「我愛上的是我自己。」
1975年出生於東柏林的德國社會觀察家米夏埃爾‧納斯特,因為在網路雜誌上發表一篇名為〈愛無能的世代〉的文章,一夕之間爆紅,不斷湧進的讀者甚至癱瘓了網路伺服器。他的文章探討的是這個世代的愛情,一個追求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2016年他出版同名著作《愛無能的世代》,在書中用犀利又帶幽默的語調,描述除了愛情之外,在職場、生活及網路世代中,人們面臨的種種困境與心理狀態。

他探討男女關係的純友誼、「偽單身者」現象、避孕趨勢、網路交友,他不是兩性作家也非心理學家,而是觀察身邊的朋友和社會現象,以一個「說故事的人」的角度和讀者分享他的看法與見解。這些故事雖然發生在德國,但每一個案例都讓你似曾相識,因為世界上的愛情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我們都生存於這個用智慧手機交友、用通訊軟體戀愛、靠著美圖軟體修片的世代,因此在那些令人難解的婚姻關係中、讓人痛不欲生的感情狀態裡,人人的故事似乎都能套用在其中。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需要勇氣,因為他會毫不留情剝開你層層偽裝自我的外衣,或許會感到遍體麟傷,但在夜深人靜時,你會感謝那樣的話語幫助你解下最沉重的包袱,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去愛,就像作者米夏埃爾所說,「真正的愛能突破自戀的假象,帶來成長。」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世大運「最有印象外國選手」教會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