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的女主角安海瑟薇,
是一家電商時尚女裝公司的創辦人。
當她的公司發展到了一定規模,
投資人認為公司的成長已經超過這位創辦人的能力負荷,
決定找更具有經驗的資深CEO來取代她,
即使她認為:
發展迅速的新創公司本來不就是會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找其他人來做最高決策,
那自己的初衷及理念又該如何被貫徹與發揮?
面對即將失去自己公司的主導權,
讓一向堅強冷靜的她,也備受打擊而失去自信。
勞勃狄尼洛這個細膩溫暖的角色,
在她失落時提醒她:
「千萬別忘了短短18個月會有這家公司的存在,是誰辦到的」、
「我看到了妳親自示範怎麼摺衣服、包裝,
相信我,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比妳自己更用心的經營這家公司。」
適時的打氣與鼓勵,讓她重新找回自我肯定與價值。
這位老紳士,
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與社會歷練,但是從不倚老賣老。
他處事的穩重態度,
雖然與網路公司的快步調與行事作風格格不入,
但卻是這家重視效率的新創公司裡,
以及安海瑟薇這位年輕創辦人最需要的安穩力量。
面對所有需要他建議的晚輩,
他總是靜靜地傾聽,
絕不貿然推翻或硬是要憑自己的老經驗說教,
也絕不會出現瞧不起年輕人或看不慣新創公司運作模式的姿態。
而是在充分理解與尊重的情況下,
引導對方找出問題,並將最後決定權交給對方。
這樣的良好方式與觀念,
我覺得是一家新創公司的空降CEO、顧問甚至是投資人,
都應該要有的正確態度。
尊重新創公司原有的成功模式,
保留品牌的靈魂,
在經驗或專業不足之處,予以協助與補強。
而不是將創辦人的初衷與堅持,
以及原有的特殊運作模式,
視為獲得成功只是一時”運氣好”而已,
誤判這些不同以往的做法將會是公司成長的阻礙,
而堅持以不同產業的市場邏輯,或過去數十年的老經驗,
進行推翻除權與大改造。
這種自認為是”導正”的做法,
其實反而是將新創公司建立的市場優勢給拔除,
通常下場都不會太好,
我離開自己創業公司的人生故事即是這麼血淋淋的例子。
劇中的安海瑟薇最終選擇相信自己、堅持初衷,
不將公司的掌控權交給他人。
而我則是被迫離開一手創辦的品牌,
並看著它原有的運作模式被大肆”改革”,
而這些不恰當的改變,
反而使品牌失去特色與核心價值,
更別說市場競爭力了。
這也大概就是跟這部電影的結局最不一樣的地方。
畢竟現實人生絕不會是結局皆大歡喜的好萊塢電影,
但卻是值得讓投資人,
或正在考慮被投資的新創公司作為借鏡的好範例。
文章來源:周品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