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頂尖學歷與甜美外表的她,是英國劍橋社會與發展心理學博士,現任職於波恩茅斯大學助理教授,專長是兒童發展及司法心理學。雖然長期在英國發展,每年仍會定期回台演講授課,除了希望為兒童司法正義發聲,也期盼藉由所學幫助台灣與世界接軌。今天就邀請菁瑜來跟女子學的讀者分享,她在工作上的觀察與見解。
Q:菁瑜可以跟我們簡單介紹妳目前的工作內容嗎?
A:我目前在英國的波恩茅斯大學教授兒童發展以及司法心理學,在學校除了教課外也要做研究,像是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小朋友的發展,包含家長教養方式、移民適應、還有受暴經驗等;另外像是小朋友進入司法系統時,該如何用最合適的方式來詢問小朋友,以免誤導小朋友的證詞,確保司法正義。
除了在學校教書以外,我也會受邀到檢警、社政、教育甚至是醫療單位,幫辦理兒童案件的專業人士們上課,有時也受社政或檢調單位邀請當專家證人,幫忙執行或是督導兒童個案的司法訪談。

Q:妳當初選擇踏入兒童發展與司法心理學領域的契機是什麼呢?
A:在我就讀台大心理系期間,我讀了一本美國心理學教授 Elizabeth Loftus的書《記憶v.s.創意》,探討許多造成美國司法上不公正案例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於人類「認知記憶」的不理解,當時心中就很清楚知道,這就是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而台灣當時在這一塊的發展完全是 0,所以我後來決定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讀了碩士及博士,學習這方面的最新知識,希望把自己當作銜接的橋樑,把這些新知傳遞回台灣,讓台灣與世界接軌,用知識的力量來改善社會。

Q:工作中曾經遇到讓妳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麼?
A: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台灣的社政與檢調單位合作,推廣兒童司法訪談專業知識。因為看見每位工作人員都為了保護兒童與司法正義,付出 200% 的努力時,真的非常感動。每位專業人員都願意互相合作溝通,也願意學習新知、嘗試新做法;立法單位也會根據知識與學術的建議修改政策方向,覺得台灣的社會是很有活力以及充滿希望的。看到大家的努力,也更讓我有動力及目標繼續前進!

Q:工作當中曾經讓妳最受挫折的事是什麼?如何面對呢?
A:最受挫的事情大概是看見司法因為人為的因素(可能因為知識、技術、制度上的限制) 而無法達到正義的時候。像是承辦兒童受虐案件,有時可能因為孩子年紀太小、陳述能力不佳,又沒有物理證據,導致案件就無法進行,但是從其他方面可能又可以合理懷疑孩子的確受到暴力對待。這樣的情況真的很困難、也很挫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在我的範圍提供協助,要學習知道自己能做的界線,把能掌握的部分做到最好,其他以外的部分也只能學習放手。

Q:妳覺得工作中讓妳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麼?
A:就是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對其他人的生命甚至是社會,促成一些正面的改變,不論多麼微小,都很值得慶幸。記得我剛到英國教書幾個月,當學期要結束前的最後一場課堂講完後,有位學生特別留下來感謝我,說我的演講發人深省,給她很多啟發。
之後在期末考的前一週,我有場校外的演講,本來猜學生應該忙著準備考試,結果很驚喜地看到我一群學生們自發性地來聽講!看到他們的求知慾被燃起的閃爍眼神,真的是在平常的教學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了吧!

Q:在身心都忙碌的工作中,妳紓解壓力的方式是什麼?
A:我紓解壓力的方式是做瑜珈、跳舞、還有做甜點(是隻吃貨哈哈哈)。我從小就愛跳舞,練瑜珈超過十年,也是取得國際瑜珈教師認證的合格瑜珈教師,還曾經利用週末或週間晚上兼職教瑜珈。因為我平時都是在做知識性的工作,非常需要用腦,所以需要做一些動態的活動達到身心平衡。

Q:以妳在海外多年的觀察,在兒童教育方面,台灣有哪些值得借鏡的地方?
A:國外的教育很多元,也與生活息息相關,他們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台灣教育學習過程中,缺乏許多培養孩子「問問題」、主動探索學習,以及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犯錯」的機會。其實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時,他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好,也更能學以致用,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才會由內而外地渴望求知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