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會嚐到喜、怒、哀、樂的滋味。其中讓人感受最美好的「快樂」,是人人都想要而且希望一直持有的心境,於是許多人終其一生在追求快樂。
在學生時期,以為把書念好,考上好學校,就會得到快樂;進入社會後,以為找到好工作,把工作做好,爭取到加薪和升遷機會,或者創業成功,就會得到快樂;在感情經營上,以為找到 Mr. Right 或 Miss Right,共組家庭、生兒育女,就會得到快樂。但是,在走過大半輩子,才發現快樂其實是來來去去的。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指出,追求快樂反而會讓人不快樂。也許你有類似這樣的經驗;花了很多時間談到的案子,在和客戶簽約時,感到無比快樂,但是這種愉悅感卻會隨著時間消退。
成功達成一個目標,快樂來了又離開,只好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如此不斷陷入無止盡地循環之中,人生彷彿如氣球般,被充滿氣後就洩氣。只好繼續找尋新目標,努力達成,但,快樂似乎還是無法長存。

圖片來源:Pexels@Gratisography
如果你有留心我們的社會,或許你會發現到一個現象:大體上來看,物質生活變好了,可是卻有更多人感到孤單、空虛。為什麼會這樣呢?有著同樣疑問的心理學者暨專欄作家艾蜜莉.艾斯法哈妮.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花了 5 年的時間解開這個謎底—人們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缺乏了「人生的意義」。
當你找到人生的意義,不僅生活會更有活力,幸福不用刻意找尋,就會自來!
艾蜜莉從訪談數百人、研讀心理學、神經科學及哲學等多方研究報告後,歸納出 4 件事:
1. 有歸屬感
源自於愛的歸屬感,力量無窮。在與他人的關係中,發展出相互尊重、珍惜的情感,認同彼此,自然就有所依歸。

圖片來源:Pexels@Helena Lopes
2. 找到存在目的
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不只有福分,也有幸福。當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服務他人時,就會對人生更有使命感,對生活充滿活力、有衝勁。
舉例來說,在高雄賣了 50 年愛心自助餐的莊朱玉女阿嬤(已在 2015 年辭世),深知自己能做的,就是準備餐食讓生活艱苦的工人及遊民能夠填飽肚子。莊阿嬤照顧這群窮苦人,完全沒有求回報,總是自掏腰包甚至變賣房產,負擔自助餐的所有開銷。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3. 達到超然、忘我的境界
當一個人可以跳脫自我、小我的框架,和更高的實相連結時,便達到了超然或者忘我的境界。一般來說,要達到這種境界是少有的,不過,當你可以專注於某事到渾然忘我的狀態,其實就會在剎那間出現。
4. 抱持正向的態度看待與解讀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其實就像有高有低、有起有落的曲線,如同暢銷書作者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在《峰與谷》這本書所比擬的,高峰猶如人生的順境,低谷則像人生的逆境。峰與谷是相連的,當你遇到困境,若能抱持著正向的心念,而非自怨自艾,峰迴路轉指日可待。

圖片來源:Pexels@mali maeder
想要知道追求快樂與追求有意義人生的差別嗎?一起來聽聽艾蜜莉在 TED 演說上所分享的精闢看法,以及她多年潛心研究後發現能使人生活得有意義的 4 大支柱。
(小提醒:可以點選影片右下角的功能鍵切換成繁體中文字幕喔)
主圖來源:TED
延伸閱讀:用畫筆來作「腦瑜珈」?禪繞畫達人 Nica 擺脫人生低潮找回新生活!
延伸閱讀:學會劉軒「幸福三部曲」,幫妳留住生活中的「小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