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母女關係,是世界上多種關係中,最親密也最微妙的一種生命共同體。特別是當一個心靈帶著傷的女人成為了母親,也將世代家族中的心理困頓連同一起傳承給了另個女人-她的女兒時,身為女兒的她們,有可能為這樣看似幽微實則深遠的傷痛畫下句點嗎?
在寶瓶文化的新書《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 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中,透過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的諮商經驗分享,讓讀者看見了 20 位陷入不同情緒創傷中的母親,期望能幫助處在煎熬中的每一位女兒,修復彼此滿身是傷的破碎心靈。本篇的美華,是一個從小就扛起照顧母親責任的女兒,也在無形之中成為一位憂鬱的母親,只因為她已習慣「操心」帶來的負擔,所以無法覺察自己的心理壓力,但愛她的伴侶卻看得清清楚楚…
妳是一個多心人嗎?妳總是為別人多想一點,先做完別人需要或交代的事情,才回過頭來做自己。
很多時候,妳留給自己的心力和精力少得可憐。
也許妳有一個總是讓妳擔心的母親。她的辛苦與脆弱,讓妳在成長階段每前進一步,都要不斷回頭望,確認一下「她還好嗎?需要我嗎?」
請參考以下的建議,試著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反思,讓覺察和改變慢慢進入自己的生活,也讓妳自己在媽媽面前回歸「女兒」的身分。(延伸閱讀:面對母女心結,她選擇理解:「我身上有著母親的影子」)

別讓妳的付出超過關係的界線,那是「害」,不是「愛」
妳一直認為「愛是付出」,可是超越了關係界線的付出,有沒有可能阻擋了別人的成長空間?
我曾在晤談裡聽過一個故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吵吵鬧鬧,幾個孩子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父母不要分開,希望家庭可以和諧。
小的時候,他們幫忙傳話、幫忙隱瞞祕密、幫忙分擔家計、幫忙安慰另一個人。長大之後,他們給脆弱的一方更多照料,像是金錢和物質,再給覺得不公平的一方,更多的金錢與物質。
聽到後來,我問她:「有沒有可能他們兩個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而孩子的犧牲,讓他們可以一直不用處理彼此間的問題?」
她無奈地嘆氣。
每一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在生命裡的責任,這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事情。
今天妳為所愛的人努力付出,希望免去她心裡的痛苦,也許會有短暫的幫助,但當妳的付出超過了彼此關係的界線,讓父母不像父母、夫妻不當夫妻、子女不能做子女,家庭中每個角色間的關係因此顛倒錯置,讓家庭互動陷入負向循環,這將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能量慢慢耗竭,而無法向前邁進與向外成長。(延伸閱讀:別到人生下半場再來遺憾!她創「道歉服務公司」打開父子 20 年心結)

照顧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也許妳會問:「我不該為重要的人操心嗎?那麼,什麼才是我該操心的呢?」
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每一個人心中理想的答案都不同,但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妳的人生裡,照顧自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也是妳該為自己負責的事」。
請停下來,仔細端詳妳擁有的每一段關係,想一想「自我照顧」對關係帶來哪些影響。
舉例來說,妳可以回想自己和情人或伴侶最近的狀況,當你們關係好的時候與壞的時候,和妳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是否有關。
就像美華一樣,當她狀況不好時,她不懂得先照顧自己,是熟知她的伴侶,耐心引導她照顧自己,她才能放鬆,緊繃的關係得以軟化。
如果當下她沒有接受丈夫的幫忙,關係會怎麼發展呢?丈夫會不會覺得自己幫不上妻子的忙,日積月累下,也被感染了憂鬱與罪惡感?
自我照顧確切來說是什麼呢?講白一點,就是盡量讓自己身心得到基本的滿足。在馬斯洛的需求階層中,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這些需要都在金字塔的底端,是一個人身心平衡常保健康的基石。(延伸閱讀:找個人疼惜、照顧、保護你?這人已經存在,那就是你自己!)
若能夠透過自我照顧,滿足自己這幾項的基本需要。有了健康穩固的心靈基底,妳的心智才有辦法往金字塔頂端邁進,好比對認知與美感追求,以及最終的自我實現。

練習只為自己負責
當妳忙碌且疲累時,想一想,此刻妳是不是又幫別人背了責任?
那些讓妳焦急、讓妳掛心、妳自己無法立刻完成,但不完成就輾轉反側的人事物,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不屬於妳,這些事情不在妳的責任範圍,所以妳才無計可施。
與其繼續在別人的問題與責任上打轉,不如放手,讓彼此成長。
我們只有在為自己的困難煩惱的時候,才願意為自己努力,進而有了改變現狀的動機。
人生是一趟無法假手他人的旅程。
主圖來源:rawpixel
本文經授權轉自寶瓶文化《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 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