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布布童鞋 創辦人 陳鴻睿
這週帶兒子來科教館上課,早上兒子上課時,我就在一旁用電腦處理公務,就會聽到旁邊的其他的家長,談論著孩子的事物。
「我兒子下週要跟遊學團到美國兩週」
「那個小提琴名師的課爆滿了,你還不趕快報」
「我女兒暑假的活動都安排好了,剩晚上有空」
恩…前陣子排課表引起的事件、跟這些家長比起來,說真的,我覺得排課表的內容還太輕鬆。
但為什麼排課表沒有引起共鳴,反而引起撻伐?我個人的觀點是,社群時代的「菁英沉默」。觀察周圍,除了希望得到名望的菁英會經常發言曝光,多數的菁英是不參與網路討論 (ㄅㄧˇㄓㄢˋ),也不會提及特殊議題的風向。所以網路社群充斥的,是「庶民觀點」,只要跟庶民觀點衝突的觀念,很容易被砲。
為什麼菁英沉默?以下是我歸結的要因:
1. 菁英即使不用操作議題,也能主掌社會多數規範的設定權。當然這些規範設定權在議題被大眾提及議論,會是以庶民的意見為主 。但庶民能設定遊戲規則的議題畢竟有限,大部分遊戲規則的設定還是掌握在菁英手上,所以菁英何必要花費多時間去爭取話語權?
2. 菁英的時間寶貴,且有自信,因此菁英其實不喜歡在網路上贊同或酸人。所以你若發表的菁英論點,直白的說,就是排課表這類的行為,你會發現社群上贊同的有限,因為多數菁英只會默默的認同or學習你的好方法,不會加入筆戰,也不會留下太多的評論。因為他們要花時間在優化自己的方法,而不是意義的討論。
但庶民就不一樣。因為沒有迫切要追尋的目標,所以有很多時間不知道要幹嘛,所以看到了別人不同於自己價值觀的想法,就想要留言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甚至因為社會地位不同,以此為發難。筆戰後,其實庶民不會從這個筆戰中得到任何有幫助的結果,過幾天他甚至忘了他做過這件事。
多數時間,他們徘徊社群網絡間,透過評論新的議題來展現他們的「聰明」,但不知道要往哪裡前進,也沒有任何實際作為。無論過了多久,就是一事無成的停在原點,憤怒的抱怨這個社會放棄了他們。
相反的,菁英只專注在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上,他們不需要透過群體的認同來取得自信。菁英的自信來自於他們自己本身,若要取得建議也不會是去網路探詢,而是尋找其他菁英的意見,對他們比較實在。他們永遠把時間花在「如何前進」上,時間一久,跟庶民的差距就是這樣出現。
在社群上的發言,若你想要獲得多數回應者的贊同,首選是「符合庶民觀點 &正確的價值」。次之則是符合庶民的觀點,但價值不一定正確。
社群發文最容易引起筆戰的類型,就是「正確價值但跟庶民觀點不符」,甚至是要達成這件事必須有條件限制,例如金錢。若條件限制是關乎到社會階層的問題,被酸的機會會很高。畢竟認同你的菁英大多不會跳出護航或打筆戰,而時間多的庶民,卻會一個接一個來酸。
小結,若不想引戰,菁英觀點不適合發布,發布庶民觀點是最安全的。多數的菁英,仍會持續在社群網路上保持沉默。
原文出處;陳鴻睿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