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有相之聲」之謂相聲,以聲為主、相為輔。這門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其實說來一點都不「傳統」,演員除了要有紮實的功底,還要熟知流行時事。相聲藝術可以有多潮?今天女子學邀請到一位影視演員,她是相聲演出的製作人、相聲編劇,也是首位登上大陸東方衛視春晚的「相聲女神」-姬天語,來跟大家聊聊相聲藝術,以及她與相聲的淵源。
Q:姬天語與中國傳統藝術淵源深,可以跟我們聊聊妳的家庭背景嗎?
A:我的外曾袓父「張遠亭」是京劇界知名的「張家班」班主。張家班原名「囍臨堂」,是對日抗戰勝利後,唯一滯留在台灣的童伶京班。民國 38 年後,正式收編改稱「正義平劇團」,至今仍有許多成員及徒子徒孫活躍於劇壇中,他們親身參與、經歷並目睹了 60 多年來京劇在台灣的改變與創新。


Q:姬天語是在什麼契機下與相聲藝術結緣呢?
A:小時候,在家跟著爺爺看《戲曲你我他》,在車上就是聽吳兆南、魏龍豪的相聲,家中長輩各個都喜歡。還記得小學時期,有台北市兒童相聲大賽,和同學就拿聽過的段子排練一下去比賽了,沒想到幸運地獲得冠軍,自此與相聲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從小就喜歡中華傳統文化,除了相聲藝術,小學就是國樂班出身,後也創立了國樂團,主修倍革胡(西樂中的低音大提琴)、古箏;但要因此說我很傳統?好像又不大對:三歲學鋼琴、四歲學繪畫,流行音樂、旅行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該說我很「跳 TONE」,喜歡「中西混搭、新舊融合」擦出的火花,所以在自己新編的段子中,就會加入很多不同文化的元素進去。

Q:以妳的觀察,一般人對相聲藝術的「刻板印象」是什麼?
A:相聲等於「傳統、過時、老派」是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這是一個大誤解。相聲是一門流傳很久的藝術,但它卻是走在時尚流行的尖端,因為相聲的根源是生活,「相聲是生活藝術」,它有「傳統的骨幹,穿著最時尚的新衣」;而相聲觀眾的年齡層橫跨 3 歲到 93 歲都有,主力在20 到 60 歲,近幾年還有往下降的趨勢。

以我來說,會將自己擅長、喜好且流行的事情寫入段子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會發現生活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前幾年大家熱衷探討生前告別式,就創作了〈瘋狂告別趴〉以歌曲來辦葬禮,讓大家有參與感;歌唱選秀節目爆紅,如雨後春筍般倍出,就融和阿卡貝拉人聲合唱寫段〈我是歌手〉;今年,是哈利波特 20 週年,我又是哈利波特迷,在「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的《盜墓札記》中就新創〈哈學煉金術〉,告訴觀眾如何利用哈利波特賺的比 JK 蘿琳更多。
Q:曾經讓妳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場演出呢?
A:是在被稱為「曲藝之鄉」的天津參加全中國大賽,緊張到怎麼上台、怎麼演完的都不知道。段子是新編的本身就還需要更多的打磨,再加上台下隨便一個觀眾聽相聲的時間,比我年紀都大,到天津說相聲簡直是「關公門前耍大刀」。
當時參賽少說有 6、700人吧,經過該次大賽洗禮後,完全脫胎換骨,以前上台會害怕、站不穩,之後上台依然會緊張,但卻明確知道自己在幹嘛,開始掌握屬於你的舞台;當然那次大賽最幸運的收穫,就是獲得全中國新作品大賽三等獎。

Q:在演出中,如果觀眾反應不如預期,會如何調適自己?
A:其實要讓人哭很容易,讓人笑真的很困難,而且不是無厘頭的搞笑,是要讓人「會心一笑」。所以魏龍豪老師說:「相聲演員是演員中的演員」,沒有華麗的舞台、服裝、道具,光靠「對話」就要把人逗笑,這是最難的。

我常演出帶「柳」也就是帶唱的段子,有唱的一定會比只有「說」更討喜,我們稱作「一柳三火」。所以我隔一年就要求自己,必須挑戰純敘述的段子,即便知道自己功力可能還不夠,但這樣才會進步,當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觀眾的迴響肯定不會太好,不過身為一個演員,不能完全因為觀眾的反應,而破壞了藝術的本質,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無論觀眾反應如何,都必須認真嚴肅地去完成這場演出,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觀眾負責

Q:妳覺得「相聲」藝術帶給妳生活上哪些影響?
A:相聲藝術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雖然很難做到,但它教你學會「以笑去面對人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過不了的關。當一位演員很辛苦,當一位相聲演員更難以想像,把歡笑帶給別人,同時將最複雜的情緒留給了自己。
當然,相聲演員的思考方式比較另類,常常帶著觀眾「意料之外」的角度去看事情,為的是讓觀眾得到的不只是單純的歡笑,而是更多的啟發和思考空間。

Q:「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即將年度公演《盜墓札記》,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嗎?
A:這幾年「盜墓」主題非常熱門,無論是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小說…不勝枚舉,《盜墓札記》不只盜墓,更要「道」墓,像是「墳」跟「墓」有何不同?或是跟大家談墓葬的方式、墓葬的文化、盜墓的傳說、盜墓的秘史,以歡笑帶大家穿越陰陽險境、深入地宮,窺探古今奧秘;吸收新知也走在潮流話題的前端。
照片提供:吳兆南相聲劇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