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麻辣鍋董事長 沈琬專訪一〕
「我一直希望人生中能嘗試各種挑戰,這樣當有一天閉上眼的時候,至少不會再有任何遺憾。所以我做餐飲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享受過程。」
領過無數座金鐘獎,擁有 20 多年媒體人資歷的太和殿麻辣鍋董事長沈琬博士,面對年輕一輩的採訪編輯群,就像是一個親切的長輩,用她帶有廣播人特有的磁性嗓音和我們侃侃而談。
傳播專業出身的太和殿董事長沈琬,上海復旦大學法學博士畢業,也是多屆廣播金鐘獎得主,從金鐘得獎人、頒獎人到主持人都有她的身影。看待自己過去的輝煌經歷,她說:「金鐘獎就像是我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學校,這些成績讓我現在回頭一看,可以放心過去沒有在這一行交過白卷。」
不安於現況,對自我從不設限的沈琬,看著事業走到巔峰,她也不禁思考,該如何再往前一步跨越?
2000 年從歌星翁倩玉手上接下人生最後一座金鐘獎,沈琬決定轉身退出這個踏入 20 多年的舞台。「人生上得了台,也要下得了台。」但離開了熱愛的新聞事業,就像悠遊的魚離開了廣闊大海,她坦言當時心中不免徬徨,接下來呢?(延伸閱讀:電視新聞和網路直播的交會,水晶主播王宜安:說故事能力很重要!)

資深廣播人出身,跨界做火鍋餐飲
面對人生道路上的交叉口,沈琬做出了決定。她婉拒大學講課、雜誌社及各大媒體的邀約,前往上海復旦大學進修,繼續攻讀法學博士班。「能和中國來自各省的精英一起切磋、增長見識,也算是再給自己一個學習的機會吧!」都說人生的路上環環相扣,這個決定,也意外成為日後太和殿麻辣鍋進軍上海的契機。
3 年後,沈琬繳出博士論文,夫妻倆決定拓展事業版圖,由沈琬負責中國市場的開發。剛開始夫妻投資火鍋生意,單純只是想提供朋友一個聚會吃飯的場所,小小的店面,並沒有蘊藏著「必勝」的野心,沒想到一做就做出心得。 1994 年自台北起家的太和殿,不但在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獨占鰲頭,如今還坐擁台灣、上海共 5 家分店。(延伸閱讀:直擊上海全球最大「土豪級」星巴克,大到根本可以在裡面踢足球!)

「我其實對做餐飲外行,純粹是個吃貨!」沈琬爽朗地笑道,由於母親是滿州人,從小她對於「吃」便已十分講究,能做出一手好菜,更擁有敏感的味蕾,這對於做餐飲可是一大天賦。「上海人的嘴多刁!做餐飲如果不夠獨特,一下就被淘汰!」征服了上海眾多老饕們的舌尖,太和殿在進駐浦東國金中心商場後,2014 年又開了第二家分店於浦西外灘。

中國市場立足,「集團概念」放第一!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做餐飲,沈琬說自己根本是被逼著往前走,「想要在中國市場生存,絕對不能只想著做『餐廳』,而是要有經營『集團品牌』的概念。」沈琬觀察,在中國開業,最多 3 年就是分水嶺,沒有真材實料,榮景一過就是直線下降。想要搶食中國餐飲市場大餅,就像玩娃娃機一般,沒有技巧和策略,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市場遊戲規則始終在變,沈琬說,「法規」就是最大的挑戰,「幾乎每半年都在變,所以隨時都要去留意,沒有人會來信通知你。」
除了經營者要看得遠,因應中國法規的變動做調整,沈琬也建議,由於商場吸客力強,最好可以搶進大型商場,也提高品牌能見度;另外行動商機在中國如火如荼,外食的年輕人重視網路評價,也會在網上尋找好康優惠,因此需要不斷創造能吸引眼球的行銷活動,「中國市場太大,想要站穩就必須求新求變,就算是傳統老店也要與時俱進。」(延伸閱讀:承接祖傳「冰糖醬鴨」老手藝,上海媳婦創業搶攻電商市場!)

「求新求變」,可以說是太和殿打進中國市場的關鍵字之一,「我就是把中式餐廳當成高級西餐廳來做。」處女座的她,對於所有服務細節都不馬虎。除了每週檢視員工表現,看似簡單的上鍋、架鍋等細節也有制式流程,甚至在上海分店還提供紅酒酒單,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服務生負責接待。為此沈琬還特地考了侍酒師及品酒師執照、走遍法國酒莊,也帶著台灣店經理一同前往上海學習,為的就是讓台灣餐飲也能跳脫出傳統的經營理念。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