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每天都有讓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正在上演,生存在一個女性被當成「商品」做為交易的國家,一個不知哪天會被自己父母出售換取民生用品的地方,作為女性,她們該如何自處?她們能有選擇嗎?
五月在衣索比亞做田野調查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們依傳統嫁娶習俗,男方會送女方家庭牛隻。牛隻價值不斐,這樣的禮物代表的是對新娘的珍視,以貴重之物換取貴重之物。當時我第一次了解東非這樣的風俗,除了驚嘆外沒有多想。九月之後進入肯亞,同樣是牛隻聯繫起了婚姻,故事卻開始變得悲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前陣子公開一段影片,呼籲大眾重視童婚問題。影片中指出大約每四名肯亞女性,就有一名在十八歲以下結婚。當然有人質疑這個數據的準確度,畢竟四分之一的比例非常高,認為這個數字除了童婚少女外應該包含未婚小媽媽,這些女孩的確在肯亞鄉村容易遇見。在每個我到過的村落、貧民區,都曾訪問過十八歲前出嫁、或未婚生子的女性。
來自肯亞、烏干達貧窮村落的少女容易因為缺乏性知識,在兩情相悅的狀況下發生性關係而意外懷孕;或者因為物質需要選擇以性關係換取金錢、食物、衛生棉、衣鞋。在基塔萊近郊的村莊,我遇過十五歲的小媽媽,因懷孕生子而輟學,小孩的爸爸為了實踐未來要娶她的承諾也輟學賺錢,如今他們都渴望重新回到學校。(延伸閱讀:非洲女孩的宿命:衛生棉和食物只能擇一?)
在西波特克郡的貧民區,艾琳媽媽十六歲的大女兒,因為家裏缺錢供應她升學,中學只讀到了二年級,離開學校後留在家分攤家務,幫忙照顧六個弟妹。也在這段時間她遇上陌生男性承諾會送她漂亮的新衣新鞋,條件是發生性關係,於是她產下一子,成為未婚小媽媽,她和孩子只能依賴逐漸年邁的艾琳養育。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今年三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受訪少女表示和男性發生性關係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得到食物和衣服,佔 34%。第二大原因佔 32% 則是金錢和禮物。接著,男性願意提供免費搭載則佔了 23%,成為第三大原因。 未成年女孩發生性關係而後懷孕大多是起於物質需求與缺乏對身體自主權的認知。至於步入婚姻,很多時候卻是出自父母決定,有些少女甚至到了結婚當天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販售換取牛隻。(延伸閱讀:舊鞋救命!最後 2 天大募集,救助非洲兒童免受「沙蚤」攻擊)
十月在西波克特郡,有一位女中老師曾說:「我們很想把女孩留在學校,然而有時候父母是阻止女孩上學的主因。」因為嫁女兒可以換來值錢的牛隻,在家庭無以為繼、或父母期待有更優渥的生活水準時,嫁掉女兒來養家糊口變成一個常見的選擇。再看到男方那邊,很多時候丈夫要求妻子服從、甚至施以家暴的理由便是「妳是我用牛去換來的,所以我有權利命令你。」無論是在娘家或夫家,女性都容易被當作商品看待。
幾天前,我們的一個肯亞女性友人遭丈夫暴力對待,後來我們得知這已經是第三次她遭遇如此狀況,牧師道森認為她至少需要暫時離開那個家,再思考下一步。話鋒一轉,牧師道森有點哀戚地告訴我:「在肯亞大部分部族,女性如果主動想和丈夫分開會遭受異樣眼光,甚至娘家親友也可能不願意接納她。」唯一例外大概就是基庫尤(Kikuyu)女性了,他說。直至今日,當肯亞人提到對各個部族的印象時,基庫尤女性的標籤便是強悍,有能力把丈夫轟出家門。
在過去歷史上,這個部族更接近母系社會,在基庫尤傳說中,他們的遠祖蒙 (Mumbi)只有七名女兒,沒有兒子,她們都被養育成獨立且強壯的女性。當英國殖民統治肯亞,因為地緣關係,基庫尤族也是較早接觸西方的部落,連帶地造成今日基庫尤族有較高比例的女性受過高等教育,有能力與男性競爭。
今日的肯亞,已有防治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然而成效始終不彰。除了因為傳統部族、家庭觀念,受暴婦女不一定有勇氣求救,另一個原因就是司法程序太過昂貴。(延伸閱讀:奔走各地推廣「性別平等」,她的成就感是「走上這條最難的路」!)
聯合國 2012 年非洲振興的文章提出,在肯亞有些受暴婦女的案件被擱置多年,因為她們無力負擔高昂的官司費用,只能等待手上有太多案件、早已焦頭爛額的公設辯護人。早在十多年前,莫伊擔任肯亞總統時的一項獨立調查揭露,司法體系中的賄賂金額由給治安官的兩千美元,給高等法院法官的兩萬美元,一路高到上訴法院法官的十九萬美元。對有心人來說,最便宜花費五百美元就能撤銷已判定的殺人罪,兩百五十美元能讓被控強暴者無罪獲釋。
很大程度上,司法體系未能發揮應有功能,也無力保護受暴婦女。在偏鄉更是有許多婦女需要幫助,無論是鼓勵她們拒絕被侵犯,或是使她們更認識自己的價值其實遠超過部落、家族的傳統觀念認知。女孩不應該被當作商品,成為交易的一部分。或許一個女孩需要以性關係換取物質、以婚姻換來牛隻很多時候在赤貧地區是出於無奈,那背後更大的問題便是該如何消弭貧窮這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協助女孩接受教育、認識身體自主權,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當我回想起在衣索比亞曾聽過相似風俗時,發現那和在肯亞看見的故事如此不同。我相信在衣索比亞也會有少女為了家庭做出類似的犧牲;同樣地,在肯亞一定也有新娘是在丈夫心甘情願以牛為聘的情況下歡喜出嫁。同樣的風俗,帶來的故事如何常常取決於人如何「看待」和「使用」這樣的傳統。
一直以來人創造制度來維持秩序和規範,卻也受約制在各樣制度中。無論是傳統習俗或是現代司法制度,都有可能失靈而使得原來的美意消失。即使父母安排未成年少女出嫁在一些肯亞部族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今日女孩應該被給予更多的時間、機會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她所能積蓄的力量,無論是經濟勞動、知識或情感上的付出,或許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主圖來源:Flickr@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
文:村長助理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Step3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