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種潮流,潮流在於旅行的方式有千百樣,各有風景。當背包客到處流躂、獨遊帶上一本小說,天下之大都在手中腳下、與三五知己來個環島遊⋯⋯可編輯覺得最「威風」的一種,是「帶著爸媽去旅行」。
友人時時「聞風喪膽」的旅程,編輯是「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時時埋怨沒有時間,可到哪兒吃了好吃的,哪兒漂亮的,總是想著,下次我要帶他們來。上機前,總是埋怨與憂心;下機後,卻又想著何時要再來一次。這裡想說的,便是那種近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旅行關係,以及那種錯過了便沒有的快樂,還想提醒那些還在卻步的兒子女兒,別等了!
最可貴的孝順,是你肯花時間!

編輯媽媽是個「旅遊達人」,只因編輯先前在航空公司工作,能享有機票折扣優惠,一有假期便會抓著家人去旅行,特別是沒有工作的媽媽。編輯因為工作,所以在各地都是走走停停、走馬看花,但媽媽卻時時在旅途前做好準備,不喜看網路,卻買來一疊疊的書,剪剪貼貼,便成了我們的旅程地圖。到這到那,她通常都構思好了,因為她知道女兒沒有時間。
於我們而言,那是五天的旅程,於父母而言,可能歷時個多月,連同計劃或期待的時間在內。我們經常十分忙碌,沒有時間計劃,沒有時間回家吃飯,也沒有時間相見相處。終於盼到了那數天的旅程,便終於是「全天候」的相處,沒有了平日的俗務,也沒了那麼多的籍口。在這麼多的旅程中,最深刻的不是我們遊歷了哪些名山大川,而是在洗澡完畢,我們擠在同一張床上,看些浪費時間的電視節目,編輯認為那也是一種「孝順」。(延伸閱讀:母親節和老媽來趟旅行吧!帶長輩出門這些眉角一定要注意)
他們的投訴,可能是源於身體的痛楚與疲累?

曾有一位前輩跟我說,當一人在說 A,其實他所指或許是 B,放在家人身上也是一樣。很多人時時投訴,說與家人同遊實在痛苦,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有所投訴,不是食物不對胃口,便是身體疲累。
編輯對此可不陌生,家母是「公主」,要餐廳整潔、裝潢不俗,她便道:「過得去」、無可奈何地,有些路途對她而來說實在太遠,那便是「道 A 論 B」的時候。編輯還是「長輩團兒童班」的時候,老是覺得十分不耐煩。到了後來,在一年前腳筋受傷,維持至今,我開始很明白那種感覺,傷患更似是一個「警號」,如果我疼了,那她也應該差不多累了。解決辨法簡單得很,實在不必動「干戈」。一:躲進咖啡店內,大肚能容天下事;二:立即叫計程車!他們並非故意為難,只是身體累了。(延伸閱讀:長輩不愛出門原來有隱情?心理師建議試試這 3 招,讓長者「有面子」地願意走出來)
既是「長輩團」,就請跟隨「長輩團」的節奏

另一個友人們時時受不了的,便是那「長輩團」的節奏。可是,即使我們跟朋友旅遊,還是得互相遷就吧,行程總不能盡如人意,那為何對像換成了養你育你的父母,便反而不行了?
編輯先前看過龍應台的《天長天久-給美君的信》,當中寫道作者回家鄉照顧失智媽媽,人在那兒,可是媽媽已消失了。她便寫下一封又一封給媽媽的信來排解,其中一句編輯特別深刻,道:「我怎麼沒有跟把媽媽當成為最好姊妹來相處,談談情,說說愛呢。」(延伸閱讀:去哪裡遛長輩?踏青、拜拜、吹冷氣,超適合帶爸媽去的台中景點推薦)
其實看完這文,你不一定要去旅行。編輯想說的只是:愛要及時。
要是你還是擔心,以下「長輩團」Tips 或許可以幫到你:

1. 計劃你酒店預算,現在把它乘二,請將你「窮遊」慣了的 budget 預算鬆一點。
2. 盡量遷就他們的晚上活動,例如早睡。
3. 計劃所有細節(如乘車路線),有多瑣碎有多瑣碎。
4. 所有費用,最好由你負責!
5. 帶一本書來作緩衝。
主圖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