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就算不被理解,也要堅持到底-影像工作者徐意喬的拔河人生】中,影像工作者徐意喬談到她如何從拔河系隊,一路扛起攝影機拍攝拔河紀錄片的過程。繼續她要和女子學的讀者分享,在近身觀察選手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的熱血與無奈。
Q:妳拍片十年來,在這份工作上獲得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
A:其實拔河紀錄片前面這八年,因為沒有支薪,都是靠熱情在燃燒,直到 2015年完成《拔什麼河》之後,很幸運遇到對體育議題有興趣,願意給我機會的導演合作,讓我可以在工作中繼續完成夢想。
我很高興我的拍攝作品可以給這些選手和觀眾一些正面的力量,宣傳《拔什麼河》這部片時,跑去各大校園開放映座談會,總觀影人數超過上萬人,每次和觀眾對話時,都能感受到他們有被激勵的能量,就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可能我的攝影技術還沒有非常專業,但仍盡力把我感受到的那些熱血精神傳達給觀眾。

Q:因為台灣舉辦世大運的關係,很多人開始關注體育,妳有什麼看法?
A:其實很怕這就像煙火一樣,大家鼓掌拍手支持後,下一步呢?體育選手的人生可能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就像這些男子拔河選手,原本以為不受關注是因為沒有好成績,結果拿了世界冠軍,一樣沒有人在意。

我覺得社會大眾還是對體育人有一些刻板印象,所以我盼望能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因為看見而理解,進而產生認同和支持。其實相較國外的選手,雖然政府提供的獎金和補助不見得比台灣高,但是整個社會環境會給予支持和生存的空間。當然選手的培育方式也不同,西方選手會比較重視學科專業並進,但台灣選手在學生訓練階段,很容易為了拚比賽成績、靠競賽成績升學,放棄了學科也沒精力培養其他專長。
台灣的選手大多孤注一擲,但有多少人能成為被大家看見的菁英?即使是世界頂尖的菁英也還是要靠自己面對生活。與其期待政府能給選手什麼,我更期待社會能有更多正面支持的氛圍,不管是給予選手資源的協助或是精神上的鼓勵。選手能熬過長期痛苦的訓練,也一定能在社會上有所貢獻。除了這些優秀的台灣之光,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在他們背後更多看不見的選手和訓練人員,還有辛苦背負社會眼光默默支持選手的家人。
Q:妳覺得 30 歲前的自己,跟 30 歲後有什麼樣的轉變?
A:30 歲前總覺得時間很多、體力無限吧!好像永遠都可以任性的揮霍,過了 30 後多了一些恐慌,覺得光陰似箭,也常常思索是不是遺忘了哪些初衷。以前的個性非常積極,所以機會也一直來,很幸運能讓自己的興趣發展成工作。現在有時會失去動力,除了壓力之外,因為在創作上自己一個人任性的執著了太久,所以還在調適如何和其他人一起合作,畢竟一個人也會有很多盲點看不清。但我還是會繼續拍片,因為影像是我一種書寫的工具,可以記錄也可以創作,留下屬於你我的生命故事。
*徐意喬作品:熱淚推薦!【拔什麼河】紀錄片 30 秒預告 ⇓
圖片、影像提供:徐意喬/【拔什麼河】紀錄片粉絲團
延伸閱讀:就算不被理解,也要堅持到底-影像工作者徐意喬的拔河人生
延伸閱讀:「肌力女神」Annie:運動是一種「享受」不是「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