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對 30 歲人生轉捩點,

準備環遊世界的時候,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怎麼會做出這麼有勇氣的決定呢?」當時我沒頭沒腦地參雜了自己的狗屎哲學來回答,乍聽之下很帥氣,但只要知道實情,就會發現我只是說出如浮雲般的回答。那時候我甚至產生錯覺,認為自己真的是個有勇氣的人,而且在聽到所有人都這麼說之後,我也覺得好像真的是這樣,並且期望自己真的是那樣的人。因為這些心情莫名其妙地混在一起,所以無法裝腔作勢的時候,我就用沉默及微笑來代替回答。〈延伸閱讀:只能強顏歡笑的職場 OL 處境:到了 30 歲,還有勇氣跟本錢再失去嗎?〉
雖然辭職信上寫的事由是「旅行」,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不是為了去旅行才離職,而是為了離職才拿旅行當藉口。雖然當時我無法跟任何人說,但它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
因為我沒有再堅持下去的自信,所以當我浮現離職的念頭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理由」。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要做出這種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真的變成我的事情之後,才發現在勇氣之前,還必須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成丟出辭職信並甩掉公司,要離開公司的時候,大家一定會問:「那你現在要做什麼?」我至少要有一個可以抵禦攻擊的盾牌才行。

還有另外一件令我擔心的事。那就是媽媽,沒有老公、沒有其他子女、唯一的女兒就是她的全部的媽媽。我就是媽媽的老公、兒子、生活的理由和名目。雖然我因為這個事實的重量太重,而常常轉頭避開它,但從來沒有忘記過它。我想像著,等我從公司離職之後,媽媽在我們家前面的超市偶然遇到左鄰右舍時,他們會對她提出的各種問題。
「聽說妳女兒辭職了?不是還沒到嫁人的年紀嗎?那她現在要做什麼?」
雖然對於提問的人來說,這些問題並沒有別的意思,也不是真正的關心;但是對於被問的人來說,這些問題可能是一種攻擊。希望媽媽不要因此感到不知所措。當然,我並不是不知道,最好打從一開始就不要製造這些會令人慌亂的事情。好好地去上班,在適當的年齡遇到一個好人,結婚後生個可愛的孫子,這不就是我能給她的最大幸福嗎?

我苦惱了好幾個晚上。但是為了媽媽,我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了。最後,我安慰自己說:「媽媽的終極願望應該是我的幸福吧?」並且決定要幫媽媽準備一個「理由盾牌」。於是我的腦海忽然浮現二十二歲時,某個昏暗的凌晨,在弘大遊樂場,我與我的朋友帥氣立下的約定─「環遊世界」。
和那個旅遊取向特別合拍的傢伙一起立下的約定。
「三十歲之前一起去環遊世界吧!」
正好,我三十歲了!哪裡還有比這個更好的理由?為了環遊世界一周而拋出辭職信!但是這個理由就像從手中溜走的氣球一樣,輕飄飄的。實現的可能性看起來很渺茫。必須準備比這個更實際的盾牌。
我決定去做市場調查。樣本是我身邊出社會生活四到五年的朋友及前後輩。果然,他們也漸漸地感到疲累了,大家都為了打造自己的盾牌而忙得不可開交。有人選擇轉職、創業、重回校園當學生、結婚,來作為戰勝無聊現實的權宜之計。當然,其中也有人在尋找新道路的冒險與安逸生活的平靜之間做出權衡後,自發性地選擇了後者。〈延伸閱讀:30 歲後認清的職場現實面:「是你從環境中變堅強,而不是你改變了環境。」〉

我的情況是,無法藉由安逸的生活找到平靜,所以我開始探討其他方法。轉職和創業,我不僅沒本事,也沒那個自信跟意志。我不想再讀第二次書,所以藉由學生身分回春的選項也畫叉叉。以現實狀況來說,最值得一試的方法就只有結婚了。正好當時的男朋友也想要結婚,所以決定權完全握在我的手上。但不知為何,我無法輕易地拿出結婚這張牌。因為比起和心愛的人共組家庭的期望與興奮感,如果我宣布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離職時就可以不用受到任何詢問或攻擊,這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我沒有辦法忽略內心的聲音。
三十歲的女性上班族。任誰看了都會覺得結婚是比環遊世界更實際的答案。但是,在選擇結婚與選擇旅行的比例為九八比二的情況之下,我始終沒能抓住九八%的手。比起選擇九八%的理性選項,選擇二%的感性猶豫更加強烈。與其搜尋婚紗的款式,不如搜尋背包的款式。雖然我的年紀已經是社會大眾所說的適婚年齡,但是我的腦海中卻不斷浮現一個想法:在三十歲之前去嘗試曾經夢想過的環遊世界,應該可以用這個來代替結婚吧?〈延伸閱讀:在綠島與海浪為伍 30 天:「以往在大都市的煩惱,瞬間都變得好渺小!」〉
三十歲,好像非現在去做不可。
後來,我開始在與朋友們相聚的酒席上,說出我要去旅行的決心。將這些話說給他們聽的同時,也說給我自己聽。等到這個決心變得越來越堅定的某一天,下班之後,我把帥氣叫來了烤豬皮店。
主圖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