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可愛寶寶的時候,妳是不是也會不自覺用高八度的娃娃音來逗小孩呢?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高聲調真的能引起寶寶注意,但妳知道嗎?一門研究指出用娃娃音跟孩子說話雖然有一定的好處,但實際上寶寶對大人假裝的高聲調忍耐度可是有限的喔!
比起高音調的娃娃音,寶寶更喜歡同儕的聲音

魁北克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運用特殊合成器模擬人類聲道,發出不同的音調與共鳴的「元音」,測試嬰兒對不同音調的偏好。比較寶寶聽見同儕與大人所說出的「元音」反應有何不同,觀察嬰兒的反應以辨別他們喜歡哪種聲音。結果就發現,5 個月大的寶寶專注聆聽同儕發出的元音時間,比大人還長 40%,對於大人假裝的高音音調則耐性有限。換句話來說,比起大人假裝出來的娃娃音,寶寶更喜歡真實的、與自己類似的聲音。〈延伸閱讀:拯救新手爸媽的黑眼圈!試試 E.A.S.Y 四模式循環,幫助寶寶建立生活作息、輕鬆睡過夜〉
雖然早前華盛頓大學和康涅狄格大學的一項共同研究指出,爸爸媽媽用娃娃音跟寶寶說話,寶寶在兩歲時可使用的詞彙量相對較多,在七歲時智商也較高。但無可否認,同儕聲音對寶寶的影響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作者提出聆聽同儕聲音會激勵剛出生的寶寶更容易發出聲音,並促使他們在幾個月後開始說兒語。當寶寶開始學會說兒語,未來也會更喜歡與自己兒語類似的字詞,例如很常說「BABABA」聲音的嬰兒,更喜歡聽見含有「B」音的單詞,因此寶寶的注意力也會被與他們最常發出的相似聲音吸引!〈延伸閱讀:寶寶有事寶寶不說!「嬰兒手語老師」幫妳開啟溝通之門〉
除了讓孩子與同齡寶寶相處之外,媽媽們還能可以做些什麼呢?

既然有同儕對孩子說「寶寶語」,大人也不必再無時無刻都用高八度的音調跟小孩對話了。跟娃娃音比起來,媽媽們正常使用「媽媽語」更能幫助寶寶理解語言並學會說話,例如用緩慢的長音來說話,句子簡單並搭配誇張的表情、放慢說話的速度並把嘴巴張大,讓孩子在觀察大人說話時進一步學習語言。〈延伸閱讀:親子關係課題:每日保留 3 個與孩子培養親密感的時光,從小建立充滿信任的好感情!〉
主圖來源:xFram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