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哭有什麼用呢?只是示弱,只是讓人覺得我不夠努力!一旦這身盔甲裂了,恐怕我就垮了,我不能,我不敢!
你也是這樣嗎?只怕眼淚再多一滴,就要潰堤。「因為生活還是得過啊。」你吸吸鼻子說。帶著眼淚不行嗎?(以下摘錄自《人際剝削》一書)
麻痺不是真麻痺,習慣不是真習慣。
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從來都不簡單。
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辨識關係裡的障礙,承認對於他人的矛盾與糾結,遠遠比你所意識到的,還要隱微,還要困難。你說話時的眼神是怨懟,還是光采,旁人都感受得到,也都看得出來。那些欲言又止,那些意在言外,我們要學習辨識,並且把它認回來。
「職場剝削?早就麻痺了啦!」她一邊蓋上檔案夾,一邊回應我。
她嘴裡說的剝削者,正是她的老闆。

每逢公司需要加班或派人出差,身為單身一族的她,永遠都是主管心中上火線的第一人選。全公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沒有兒女,沒有家庭要顧,相較於已婚,還有子女的諸位同事們,派她出差沒有後顧之憂。彷彿她是天生孤家寡人,連個原生家庭都沒有。〈延伸閱讀:適時說「不」!勇於表明自我原則,拒當職場「濫好人」!〉
「可是你明明不想去這麼遠的地方,鳥不生蛋的,還要待上至少一整年。」我聽她說這一外派出去,要處理原本的租賃合約,還有各種會籍,都要去辦理延長或暫停。到了當地,語言也是一大問題,更別說水土不服。據說當地的自來水煮沸過,仍有怪味,所以連飲水都要另外買光想到這些,我都覺得是要進入抗戰時期。
「算了!不然還能怎樣?習慣了啦!我單身多久,就被犧牲多久啊!主管第一個就找我進他辦公室談,我能說出什麼好理由?說命運著實太巧,我昨晚聯誼遇到了未來老公?明天就要去戶政事務所登記?後天宴客?別說笑了!繼續扯下去,遲早會穿幫!我不如認了。」
耳邊的廣播正巧傳來了《大齡女子》的旋律,這背景音樂一下,單身族群的職場剝削故事,劇本加上配樂,搭配得正剛好。
若是過度,並且長期使用「情緒隔離」,可能出現身心症狀反應

麻痺、習慣、沒事是一種情緒隔離(isolation)機制,嘴裡說出的這些用詞,都在提醒你,不是真的沒事,你只是啟動了心理防衛機制,暫時保護自己,以避免更強烈的情緒,覆蓋過理智。淡化心中的不愉快,壓抑可能激升的怒火及怨氣,不至於立刻跟人對沖,翻臉拍桌,即刻走人。
情緒隔離的核心成分是「消極」,久而久之,就會是態度被動,覺得無能為力。認為一切際遇、安排與造化都是聽天由命。
人類的心理防衛機制幾乎是時時刻刻都在運作,種類繁多。有些幼稚,有些成熟,使用程度也會視情況而有所不同。若適度使用,能緩和情緒,避免內在的衝動付諸行動(acting out),導致因小失大及得不償失,例如無謂的人際爭執、摩擦及激烈衝突,甚至是傷害他人及自己。
但若是過度,並且長期使用,就可能使得問題依舊,導致出現身心症狀反應:對於未來感到悲觀,感覺沒有希望,無能為力感,自我效能感低落,最後演變成僵化,並且固著的行為反應模式。〈延伸閱讀:學會和自己對話:利用心理學「空椅療法」適時抽離,讓你快速打敗壞情緒〉
無論是心理工作,還是日常親友的對談,時常都會聽到個案、家人或朋友使用麻痺及習慣,來形容他們在人際關係裡所面臨到的困難。在抽絲剝繭,並且向內梳理下來後,都是消極與悲觀。困獸尚有最後的掙扎與拚搏,然而他們卻是完全認栽。
當消極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休息,而且是能「不帶自責」地休息
承認困難,它可以是面對問題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萬念俱灰,就此消極地放手一攤,將問題留在原地,持續運轉。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並依據此認識,進行後續的態度、思維及策略的反轉。
我們都會有消極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永遠上緊發條:隨時有著最齊全的準備,隨時都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所以要觀察自己的狀態,何時太緊?何時太鬆?別讓彈性疲乏,也不要繃到極限,再多一些就斷。
當消極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暫停,需要的是休息,而且是能「不帶自責」地休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敢停下來,因為停下來就等於輸了,因為休息就等於宣告人生大落後了。
可是維持表象,內在空轉的結果就是越來越麻痺,也就是「感覺鈍化」,但是痛苦依舊在,困難也會不定時重來,也更是接觸不到自己內在的真實狀態,這些也會同步削減你的因應能力,以及固化你面對困境時的消極慣性。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認識內在狀態的可能指標:眼神、語言及所有外顯的行為線索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觀察過鏡子中的自己?或者照片中的你的神韻?進行心理工作時,我很重視非語言的訊息,我將它用來作為評估及了解個案的參考工具之一。
語言可能有偽裝,所以更是要結合非語言的線索,來了解一個人的狀態及問題,以及造成問題及困擾的可能原因及困難。同理可證,如果我們想要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就不能夠只停留在認知層次,披著理性外皮的對話,也就是語言。
什麼意思呢?我時常看到個案明明內外煎熬,氣色有如槁木死灰,但仍緊守著僵化的思維,反覆使用有害的行為模式,難以鬆動及打破。旁人看來,叫做固執;即使烏飛兔走,時光飛逝,都來到下一個世紀,固執的人還是捍衛著那些不合時宜,也讓自己身心俱疲的信念。
這也就是為什麼,剛硬的理智有時反而才是更大的盲點,因為沒有柔軟的感性作為表裡如一、內外一致的支撐。
更深層的期盼,你看見了沒有
你更加渴望,難以言喻或者不便明說的,是身邊沒有伴的落寞,長久的失落。這個心境在三十多歲的女性族群當中,相當常見。這一代的我們很幸運,學業有成,有份工作及薪水讓自己生活無虞。想旅行,就可以來一趟小旅行;想進修,就可以去進修與學習,無論是專業領域,還是休閒興趣。

我們有很多很多選擇,網路上也有琳琅滿目的新鮮事,讓我們分散注意力,不用去聚焦「你渴望有人陪」,但遲遲沒有下落的內在需求。我們看起來很瀟灑、很自由,但是被喜歡的人關心、問候與陪伴,在對方眼中獨一無二的需求,卻彷彿是被老天遺忘了。
其實你想要的很簡單,就是忙碌一天後回到家中,有人陪你吃晚餐,有人跟你聊聊今天怎麼了,哪件事真有趣,哪個人很機車……
勇敢面對深層的期盼,多認識新朋友:別讓工作與忙碌,成為拓展人際關係的障礙與理由。我們都期待轉角遇到愛,良緣天注定,但其實,讓你的人際關係活絡,才是必須,也是最關鍵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既嚴格又溫暖是最真誠的友誼!洪雪珍:「每個人都要有一位能對自己說出『實話』的朋友。」〉
工作的意義、價值與願景:人生都有必須妥協的時候,職場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對你來說,工作是為了什麼?到底又帶來什麼?純粹只是餬口飯吃的薪水?還是它符合你的天賦,做來得心應手?還是它激發你的熱情,讓你不覺時光飛逝,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甚至你還有著崇高理想的願景?這些都需要我們向內探索,把它找出來,並且要持續尋找,因為每個階段,你的體會及渴望都會不一樣。
你才會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而這些辛苦與忙碌,不是徒勞,不是百分之百的犧牲打,而是你真心所想。因為它的背後,有著你想要的寶藏。
讓我們看見這些矛盾與不一致,進行「整合」及「調整」

當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兩相矛盾,言行都在背道而馳,就像是我們手裡拿著利刃,心裡想的卻是要追求圓滿;我們渴望靠近對方,但嘴裡吐露的,行為表現的,卻是讓關係更加雪上加霜,在對方的心中劃下一道又一道的傷。難受、難過的不只是對方,還有我們自己。
堅持錯了方向,就看不到自己是在徒勞及瞎忙。把這些前後矛盾、內外不一致的訊息整合起來,才能擁有完整的視野,才能調整出真正有用的作為,這是真正能夠在關係裡雙贏,你好,我也好的策略。
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雖然從不簡單,因為它是一關又一關,但別讓「現有」的認識,侷限了你對自我的持續探索,還有更深入了解,這才能讓我們不在消極裡止步與打轉,而是看見你有源源不絕未知的潛能,並且用來反轉。
主圖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