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夫妻婚後積極「做人」,好不容易企盼到驗孕棒上的兩條線,但是喜悅的心情沒有維持多久,懷孕不滿 12 週都還沒拿到媽媽手冊,胎兒就沒了心跳。不僅如此,類似的流產情形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令渴望孩子的夫妻們十分傷痛,深怕下一次懷孕又是失敗的結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主治醫師林俐嘉表示,雖然懷孕三個月以前的流產是很常見的,最常見的原因是胎胚染色體異常,孕婦的年齡越大,精卵結合後染色體分裂越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流產率也會提高,是屬於生物學上的自然淘汰。但是一般的育齡婦女(25 至 35 歲)發生早期流產很少超過 3 次,連續 3 次上的流產稱為習慣性流產,通常都有隱藏在背後的原因:例如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等。觀察到,近年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到年紀不大,35 歲以下,甚至 30 歲以下的女性,子宮、卵巢、染色體檢查都沒有異常,卻連續自然流產 5、6 次,這時候就得到醫院進行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免疫異常,因為自體免疫細胞攻擊胎盤胚胎、產生血栓而流產。(延伸閱讀:與無緣小天使道別,陪伴媽媽期待下一個美好相遇)
免疫異常的病人,經常伴有過敏性疾病或發炎症狀

林俐嘉醫師在臨床上觀察發現,免疫異常者經常合併有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或是發炎性症狀,像酒糟性皮膚、經常性尿道發炎、反覆陰道發炎等,是屬於中醫陰虛有熱的證型,或是原因不明的頭痛、關節痛、乾眼症等。
上述症狀經常歸類在中醫的風證、熱證、濕熱證、火證、陰虛有熱,因此不適合溫補,反而需要依據體質疏風清熱、滋陰瀉火。林俐嘉醫師曾遇過一位年紀不算大的病人,在 33 到 35 歲間自然懷孕 4 次,但 4 次都自然小產,每次懷孕都沒有超過 12 週,且長期有嚴重過敏性鼻炎、經常頭暈頭痛等症狀,經抽血檢查才發現有幾項免疫數值偏高,屬於免疫異常。

許多人經常忽略自己的小症狀,以為經常性的過敏、發炎、頭痛、關節痛與懷孕無關。林俐嘉醫師解釋,在中醫的角度裡,比較會看患者全身的健康狀態來衡量,經過規律針灸治療後,來觀察免疫系統是否有改善,除了抽血看到免疫數值下降之外,也可以從上述過敏、發炎症狀是否持續減少甚至消失,可自覺性的從健康狀態感受到好轉。(延伸閱讀:怎麼保濕都不夠?冬天皮膚乾燥好困擾!皮膚科醫師:都是吃了這些東西的緣故!)
中醫觀點:免疫異常坐月子少溫補,針灸可以緩解痠痛
若不是因為多次流產,大多數病人不會發現原來自己有潛在性的免疫異常。因為階段性的懷孕任務已經達成,一般人在生產後不會繼續使用阿斯匹靈、奎寧、類固醇等西藥,除非病人本身合併有其他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才會繼續服用。

停藥一陣子後,若出現頭痛、關節痠痛、牙齦浮腫等症狀,屬於中醫反彈性的熱症,這類病人坐月子期間不適合過度溫補,不要吃太油膩的補品、藥膳,飲食應該把握清淡的原則。坐月子期間,若想以中醫來調養身體,林俐嘉醫師建議,要找合格的中醫師對證處方用藥、針灸治療,緩解反彈性的熱症,趁著產後調理好自己的身體,不僅改善生活品質,也是預備下一胎的好孕。(延伸閱讀:「那一年中風時,我 27 歲。」她歷經癱瘓、開腦,堅強不讓命運奪走主導權!)
文章內容轉載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聞稿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