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當吃補」這句話,無論是對於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又或者征戰職場多年的老手,想必都是讓人敬而遠之的夢魘。常聽聞人家說「想多學就是要多做」,看似有幾分道理,然而這其實是一種話術陷阱。
補也要補對地方

所謂的吃苦當吃補,也要依狀況而論。以吃中藥為例,經常會出現有人吃太補導至鼻血不斷、痘痘狂冒的情形,由此可知吃苦有時的確可以當吃補,但若補錯地方,反倒會成虧。
舉例而言,若本身專業是行銷,老闆卻一天到晚要你跑業務兼客服,這,算是吃苦還是吃補?或許在技能方面,的確能從中學習業務與客服的工作技巧,但對於本身的行銷專業卻毫無助益。補錯地方,會使你不僅無法專心在本職學能上,還因為時間被其他事務佔去而無法精進所長。(延伸閱讀:30 歲後的斷捨離哲學:該丟掉的不只物品,還有對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束縛)
心情會影響工作表現

職場環境、同事個性是否與自己調性相符很重要。若是身處無法發揮自身所長,而自己也不認同公司運作模式的環境中,職場焦慮很快就會找上你,畢竟一天工時八小時,是每天可運用時間的三分之一,若每天都要花上三分之一的時間不快樂,工作態度與表現能有多積極完美,想必不予置評。
別讓工作環境影響了心情,因為心情會影響到工作表現,工作表現又會影響個人工作環境,若照此惡性循環下去,實在讓人不敢想像。(延伸閱讀:犯錯後,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4 個轉念思考,釋懷職場上所受的委屈)
別讓話術情緒勒索了自己

因此,若有人不停告訴你「沒事啦,吃苦就當吃補啊!」,除非這句話你自己也認同,否則請先閉上眼捫心自問:「我究竟是想當某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想當所有領域的專業吃苦人士?」
眾所皆知,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專精於各領域,所有專長的培育,都必須花上大量心力與時間,否則只算碰觸到皮毛罷了。因此與其費時吃苦,當個全能吃苦王,不如先正視日後所欲精進的技能,確認投入的每分心力都能讓自己有所收穫,再決定是否該吃下這份能夠確實「化苦為補」的工作。
別被「吃不了苦」的標籤情緒勒索,因為這些被迫接下的工作對自己是否真的有幫助,只有自己才知道。為何要吃下無助益的苦,只為了換取他人對你的價值評判?(延伸閱讀:待業是種人生等待!5 個方法讓你脫離焦慮,改變目前職場處境的不快樂)
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比起概括承受任勞任怨,更重要的是要從所屬的工作環境中,找到對於未來的價值與契機。
主圖來源:《穿著 Prada 的惡魔》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