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兒是爸爸媽媽最體貼的小心肝,當然那也會給自己像小天使一樣可愛的女兒最好的教育,可是部分父母的想法與做法卻往往容易導致教育觀念變得失衡。
筆者身邊有這麼一個上國中的女孩,從她身上我能看到多少父母教育的問題所在,她的眼睛長得又大又圓,本是一個可愛的娃娃,但卻天天沉默不語,遠看以為是乖巧的孩子,近看才發現心中滿是怨念。從很小的時候她就天天說自己胖要減肥,晚飯只吃一點點,結果營養沒跟上,身高和言行也都跟不上,導致全家人都把她看作是小學生。給她買所有用品衣物都是粉色系,但當她發現自己當不了公主的時候,這種落差導致她嫉妒自卑,只想著要減肥,只覺得自己醜。除了喜歡追偶像劇幻想自己是公主以外,就只能在生活中一言不發,偶爾問班上的情況,也只是說男生是她的敵人。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養成她今日的樣子呢?(延伸閱讀:導演爸+製片媽的育兒心聲: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女孩子要有禮貌、少說話
從古至今的早期教育中,對女孩子的禮貌言行方面要求特別高,但童言無忌往往讓小孩子的天真在成人看來是粗魯不懂事。一些粗心的父母會直接將有禮貌等同於沉默,就那說話插嘴來說,一些父母就希望她們有效地避免這個壞習慣,覺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不說話,只要聆聽只要接受就好。但這種教育背後隱藏著什麼呢?想想將女兒在需要表現的時候沉默不語,在需要爭取的時候懦弱放棄。從陽光的孩子變成躲在角落裡的隱形人,在面對迫害的時候選擇逆來順受而不為自己抗爭。或者將心中不滿埋在心裡,表面冷靜內心卻負能量滿滿。一旦爆發,這種沉默已久的叛逆是任何一個父母都承受不了的傷害。(延伸閱讀:「無話不談」不該是對孩子的要求,而是家長應該要有的「自我修煉」)
把女兒當成小公主來養
對於女兒充滿愛意的父母總是希望給女兒一切自己能給的,讓她從小就沉浸在愛的擁抱裡,陪她做一個小公主的夢。每天給她買粉紅的裙子粉紅的鞋子粉紅的小包包,每天精緻的打扮讓她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美的小公主。所有的睡前故事結局都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為何不能隨心所欲地把孩子當公主來養呢?

① 父母沒有能力讓她當一輩子的公主,等孩子開始有交際圈,或者長大後面對競爭時,就容易出現比自己更好更強更完美的女孩子,這時候父母一直的公主教育容易讓孩子變得驕橫嫉妒,接受不了比自己更好的存在。要不就變成欺負人的那一個,要不就變成自卑的那一個。
② 長期給女兒選擇具有明顯性別暗示的粉色用品,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性別傾向。研究表明,市場上很多具女性性別暗示的玩具多強調外表裝扮,而男性性別暗示的則更強調創造性、競爭性和動手能力。長久下來,女孩們會越來越注重外表而忽視內在,將來在社會競爭能力也會明顯落後。

③ 給女兒打扮是很多父母的興趣,可是天天誇耀孩子可愛美麗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女兒在其他方面也有出眾的優勢,無論是口才好、愛看書、會唱歌還是不挑食、不貪睡、會疊衣服,都應該得到表揚。另外不應該從小就一直誇獎孩子的外貌,因為總有一天她會發現這是一個看樣子的社會,但在這之前,讓她知道自己可以不憑藉外貌獲得成功,更重要。這也有效避免了如果女兒並不漂亮,她也能自信地擁有一切。
粗重活交男生做就好了
很多父母教導女兒,自己應付不來的家庭重活交給爸爸或者哥哥就好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家庭重活都要交給男性完成,有時候讓女兒做個小小女漢子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小孩子不能承擔過重的家務活,但不能讓女兒覺得自己是被照顧的那一個,她也必須學會照顧她人,比如說烹飪、簡單的維修知識、理財知識等都可以在成長過程中貫穿教育。
別經常跟男孩子玩在一起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經常和男孩子們跑來跑去扭在一團,這種性別意識有點反應過早。如果女兒長期待在女生圈,容易導致異性之間的溝通困難,就像筆者提到的小女孩一樣,會認為自己和男孩子是敵對的。在保持適當的距離同時,朋友圈中有男孩子的加入其實更利於女兒發展。最大的好處就是她們能從男孩子身上學到從女孩子身上學不到的東西,也能抵消男女差別的看法,將來才能做的比男孩子更強更優秀。(延伸閱讀:沒有黑臉白臉!亞歷媽夫妻同心:「不迎合」孩子才能讓他們成長)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想要教育出讓自己驕傲的好孩子,其實根本就在於發掘天性,並善用善導。
主圖來源:unsplash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