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會在 30 歲以前把握申請「打工度假」簽證的機會,到歐洲、美國、澳洲或日本等地,一邊賺取自己的生活費、一邊學外文、一邊體驗外國的文化與生活,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像是大學畢業後直接工作的盈佳,工作兩年後決定回到學校進修。確認錄取研究所的她決定先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到澳洲打工度假轉換心情,也把自己放空。不過她表示不會把這段經歷寫在履歷上,「因為這是一段空窗期,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比較像人生經驗。」她覺得對工作的幫助不大。
但這似乎與一般人對於打工度假的想像不太一樣?打工度假能出去增廣見聞,但對工作沒幫助嗎?
給自己一段時間,邊體驗人生邊磨練專長
以澳洲為例,比較常聽到的是許多去打工度假的朋友們會在找到農場協助種植、採收農作物、或屠宰場、食品包裝場的食品加工工作等等,幾乎都不是自己原本所學專業的工作;不過也有些人會嘗試往服務業工作,盡量讓自己的工作經驗與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更貼近一些。

就讀資工系畢業的管管,畢業後沒有馬上進入職場成為工程師,而決定去澳洲的農場打工。他說畢業前的自己對於念完書就進入職場繼續賣肝的「順遂人生」感到有些疑惑,因此決定停下腳步。去澳洲雖然是做一些體力活,不過也能夠存下一筆積蓄,他也可以在步調比較悠閒的生活中好好想清楚自己的下一步。〈延伸閱讀:國外工作好處多?她在韓國打拼嘆:「在公司難被當成自己人!」〉
又例如 24 歲時曾前往澳洲打工度假、回台後當上旅遊節目主持人的藝人宥勝曾在臉書上 PO 文表示,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在哪裡,但很清楚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所以他做足準備,在去澳洲時去磨練自己的專長,並且運用當時最熱門的部落格呈現他愛冒險和好文筆的特質,一圓成為「冒險王」的夢想。
部分產業傾向不歡迎員工打工度假?

據《Cheers》雜誌報導,國內大型金控公司、知名外商銀行及連鎖超商的人資主管,都不願針對打工度假的企業觀點受訪,也反映出這些產業傾向不歡迎員工打工度假的態度。
Cheers 也訪問到華擎科技營運長許隆倫,他認為年輕人願意多嘗試不同經驗是好事,「但若以為可替履歷加分,其實不必期待太多」。這或許是因為求職者打工度假的經驗與工作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沒有明顯連結,因此對面試官而言,這個經驗更像是個人興趣,而非必要。〈延伸閱讀:為什麼拼死拼活,還是窮忙族?因為 25 歲至 35 歲的努力決定你一生收入 90%〉
打工度假的經歷非必要,展現出來的想法才重要
同篇報導,廣達電腦的人才資源中心副總經理李瑋就提到,廣達推動的儲備幹部計畫中,每年都有入選的儲備幹部有打工度假的經驗。她說,創新者須具備的聯想力、觀察力和社交力等,經常在有打工度假經驗的工作者身上發現。
李瑋曾問一位去過韓國打工度假的儲備幹部出發的原因,對方認為,因為韓國產業跟台灣競爭激烈,了解韓國社會對未來工作也有幫助。而李瑋則表示,他展現出與同儕想法不同的特質,正是廣達要找的人。
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去、目標是什麼,比「打工度假」更重要

有 15 年人資經驗的部落客「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曾經寫道,公司決定錄取員工的方式可能比大眾想像的不科學,所以去國外打工的經驗是否能加分,最後還是取決於你遇到怎樣的主管。
他說,求職者很可能會遇到認為「去打工度假的年輕人都只是假打工之名行玩樂之實」的主管,那麼他們可能會直接把你的履歷刪掉;但也有很多面試官更關心的是你為什麼決定做這件事、經歷了哪些事、學到什麼寶貴經驗?如果能對這些問題侃侃而談,面試官也比較有可能從你的故事中了解你的能力和特質,並藉此評估這份工作是否適合你。〈延伸閱讀:追夢是年輕人的專利?中年大媽辭職要帶女兒環遊世界 18 國! (下)〉
所以,國外打工的經歷對於找工作是加分還扣分?綜合學長姐們的看法,「打工度假」這件事本身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出發前就有明確的目的、知道自己要在旅程中得到什麼,打工度假的經驗才有可能對你的工作提供幫助。如果你計畫去打工度假,不管是想給自己一段時間放鬆、體驗生活,還是藉著在國外的工作經驗替下一份工作加分,都要做好完整的規劃,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責任編輯/郭丹穎
主圖來源:Pinterest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風傳媒(原標題:打工度假對工作有幫助嗎?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