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慾望無窮,明明薪水也沒有特別高,但舉凡每年、每個月、每天在實體店面、網路商城上的各種折扣、優惠,總會讓我們不自覺掏出錢包,一個月過後收到帳單再來懊悔。是否想過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還是不小心落入了商人的陷阱中呢?(以下摘錄自《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無論起薪多少都受用的超簡單投資法》一書)
錢就這樣子不見了?

2017 年 11 月 11 日,阿里巴巴「天貓雙 11 全球狂歡節」又創了紀錄,11 秒就成交了 1 億元人民幣,28 秒成交了 10 億元,只花了 3 分 01 秒便突破了 100 億元。
不知各位讀者當天是否也是這項紀錄的參與者? 但是我不確定的是,究竟有多少人真的買到了物超所值,而且確實需要的東西? 還是在近乎催眠的亢奮狀態下,做了無謂的消費? 活動名稱中的「狂歡」兩字,表面上屬於消費者,但實質上則是成就了該企業的營收和獲利。你會不會開心用手指在網路上結帳後,卻猛然驚醒:「我的錢是不是就這樣不見了?」(延伸閱讀:無論如何每月至少存 6000 元!學會用記帳來釐清「模糊」的金錢去向)
這句話的靈感來自當天晚上,我去參加母校台大校慶,台上的「厭世少年」團長在開始唱他們的成名曲之一〈就這樣子不見〉前,所講的一句頗具戲謔的介紹詞。他說:「我常常發現自己的錢就這樣不見了。」這個在該年貢寮海洋音樂祭破天荒得到兩個大獎而突然爆紅的團體,取了一個最貼近當今小資男女心境的團名。我根本聽不懂他們台上在唱什麼,但台下很多年輕人卻能張口跟著他們一起唱,就知道他們音樂的力道傳達了年輕人的心聲。
先確定「保值」再來「投資」

大家是否有這個同感? 一是常常做了無謂消費,二是好不容易存了點錢,卻很輕易在投資上賠掉了。關於後者,多半是小資男女太心急了,因為對未來人生太過焦慮,希望用速成的方法走致富的捷徑,結果去買投機性強的小資概念股,或去玩期貨、選擇權、權證等高槓桿金融商品,最後「錢就這樣不見了」。(延伸閱讀:任何目標都應該要有「Deadline」!各種拖延、藉口,只會讓夢想越來越遠!)
我特別注重理財行為中的「保值」這件事。「存錢」是保值的第一件事,唯有謹慎花錢,才能讓錢被保留下來。存了錢,再進行安全穩健的投資,不論是 0050,還是 0056,因為有穩定配息、又不可能下市,所以本質上也是屬於保值的做法。

終於存到第一桶金 100 萬元之後,該優先去買萬一遇到重大傷病意外時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保險,以及努力去買下第一間房子,以避免老來可能無棲身之所的風險。這兩項其實都和「投資賺錢」無關,目的只是單純的「保值」。(延伸閱讀:租房好還是買房好?別低估自己的能力,脫離「無殼蝸牛」人生不再只是夢想)
我認為在 40 歲以前,所有的理財行為都應該以「保值」為優先的考量。超過 40 歲之後,因為已經具備了穩健的財務基礎,在職場上也應該來到中高所得的階段,才該考慮用「投資」來加快財富的累積。如果反過來做的話,真的有可能「錢就這樣不見了」。
主圖來源:《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