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對自己多用點心,日益努力,而後風生水起。盡情玩耍,盡情學習,盡情熱愛,盡情討厭,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善意,在必要的時候展現強硬,當你對自己不自信的時候,當你質疑自己的時候,要對自己說:「這世界很好,但我也不差」!—— 萬特特(以下摘錄自《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一書)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到底有什麼影響?
只有體會過愛的人,才有勇氣相信愛

你是第一次當孩子,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極端可惡或者完美無缺的父母,他們也只是有著各種缺點的普通人而已。不必總是去想「原生家庭欠了我什麼」,或許是原生家庭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修補自己,而非用來怨恨。畢竟,我們終其一生,都要為自己負責。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作原生家庭。
最近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從國內外心理學書籍,到家庭關係講座,再到影視綜藝節目,都對原生家庭之於個人的影響有一定的探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覺得,「原生家庭」這四個字,說出來就似乎天生帶著疼痛感。
我之前看過一項針對原生家庭創傷的覆蓋率和類型方式的調查。該調查顯示,在 18∼29 歲年齡層的人群裡,有 82% 的人表示曾經遭受過家庭創傷,且大多數源自於父母,只有 18 % 的人認為自己的成長過程是非常快樂的。
可見,來自家庭的創傷是很普遍的現象。相比較大家都知道的那句「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更贊成「人花一生的時間來整理童年」。〈延伸閱讀:從原生家庭探討感情中最易缺乏的「安全感」:即使不足,仍可透過伴侶的呵護填滿〉
缺乏自信,不懂得表達愛

我曾經收到一位讀者107條私訊留言,你沒看錯,是107條。
在這107條留言裡,她主要說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重男輕女的家庭觀念,這讓她敏感且自卑。
比她小兩歲的弟弟,每年都可以換最新款的手機,而已經高中畢業的她,還沒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手機。用來發私訊給我的手機,是向弟弟借來的。所以這就不奇怪,為什麼在發完這107條後,她沒有等我的回覆就刪除我,因為她不想被家人發現。
她家境平平,父親在外打零工,很少過問家裡的事,偶爾回來,和她的母親也是爭吵不斷。母親易怒且偏袒弟弟,對她從無半點關心。
在課業方面,父母對她也只會採取高壓的管教方式,動輒打罵,也不歡迎她帶同學來家裡做客。所以,她沒有朋友。
她成績很好,卻極少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老師的表揚。班級活動,她從來都是直接被忽略。同學們討論的話題,她經常插不上嘴,偶爾說幾句,大家也根本注意不到她。女孩們在一起聊明星的八卦,她不知道;聊綜藝,她沒看過;說起哪裡的風景,她可是連省都沒出過。〈延伸閱讀:別讓不安全感作祟,找尋適合的陪伴者:許多害怕和擔憂,其實都來自童年的成長經歷〉
從家裡到學校,她每一天都活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她不知道該跟誰訴說困惑,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來聽。更多的時候,她只能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偷偷地哭,為自己的笨拙、自卑、敏感,也為自己的出身。
物質上的問題,只要你願意,透過時間和努力終會改善;但精神上的匱乏,卻不是幾句「一切都會過去的」「加油」「你是最棒的」就能輕飄飄拂去的。
第二件事,是 17 歲的她第一次有了喜歡的男孩。
但她從不跟他說話,甚至連眼神交集都沒有。她的喜歡,是上課的時候偷偷用餘光看他,是繞很遠的路假裝從他身邊偶然經過,是在廢棄作業本的最後一頁,一遍遍地寫男孩的名字。
她說:「姐姐,我喜歡他,但我覺得他不會喜歡我。等我長大了,我也不想結婚。」
在父母吵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對愛情和婚姻缺乏信心。得不到關注和關心的孩子,往往也不會表達愛。
他們把一切親密關係拒之門外,哪怕遇到喜歡的人,一想到家庭和父母,也會默默告訴自己「算了吧」,明明年紀不大,卻失去了愛別人的能力。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愛情觀最大的影響就是,只有體會過愛的人,才有勇氣相信愛。〈延伸閱讀:從責怪父母到改變自我:反思時代差距,傾聽內在聲音,人人皆可索引出自己的路〉
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立體書腰-300.jpg?resize=500%2C636&ssl=1)
主圖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