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洪培芸心理師:「在我人生最低潮的那一年,跟多數人一樣,有過不想活的念頭,我在心中死過無數回。受重傷後的每個瞬間,我都有機會變成一條毒蛇,去反擊這些在關係裡剝削我、傷害我的人。可是我沒有,即使很痛,即使很難過。(以下摘錄自《人際剝削》一書)
關於「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你曾經想過嗎?

心理諮商工作,時常會碰觸到「後悔」這個主題。歸納下來,不難發現,這些後悔清單多半與「人」有關,也都是關係裡的懊悔與遺憾。
例如,「好想修復父子關係,不要浪費時間賭氣。」「真希望當初沒對太太說出這麼傷人的話。」「我當初應該多給孩子鼓勵,而不是只會指責與批評。」「如果能回到過去,我一定會好好珍惜學生時代的友誼,一直保持聯繫。」「如果我能早點成熟內斂,懂得圓融待人處事……」「真希望能親口對你說對不起。」「可惜我來不及見上他最後一面。」……這些如果與希望,都回不了當時,變成了遺憾的旋律,在心底盤旋低迴,哀傷不已。〈延伸閱讀:隱藏在《誰先愛上他的》小品中 3 段關於「愛」的釋然:不論是面對何種關係,我們都該與自己和解!〉
邦妮‧ 韋爾在《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直接點出,「生命的變化源自於死亡的代價」。她在安寧緩和病房八年的護理工作,所淬鍊出的五項生命哲學,分別是:
1. 希望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 希望以前沒有那麼拚命工作。
3. 希望有足夠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4. 希望能夠和朋友們保持聯繫。
5. 希望讓自己成為快樂的人。
悔不當初是人生盡頭時的懊惱

不只是肉體的死亡,還有心靈的死亡。死亡,也是重生的力量。類似的討論很多,無論是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還是人生最後悔的二十件事。我們都不喜歡後悔,也都不希望人生走到盡頭,回頭檢視一生卻是「悔不當初」,以及許許多多的「來不及」。
然而,我也不時看見能從逆境中成長,從絕望谷底重生的人們,都有著相同的心理歷程,那就是他們的變化,都來自於「深刻的死亡」。無論是罹患絕症、發生事故、意外或者遭逢生命中重大打擊,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瀕死經驗,都讓他們後來的生命產生巨大變化,如同死亡的代價。
你有「選擇」去改變生活型態,捨棄舊有習慣,放下長年執著,然後活出另一種版本的人生,更豐富,更沉穩;更宏觀,更精采。
因沉默焦慮失言而造成他人創傷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吧!我們會發現,有時自己會說著言不及義的話,在日常生活中,人際相處時,作為沉默間隙的墊檔。可是我們都說了些什麼呢?大概是一些自己覺得無關痛癢,但是別人卻聽了不舒服的話。
像是,在不該給建議的時候,自以為好心地給建議。看不見自己想要指導別人,其實是優越感作祟,讓人感到矮了一截,覺得不舒服,甚至很傷人,而關係就是由此產生裂痕。又或者,自以為幽默地開玩笑,逗弄別人,但是,該沉默的時候就保持沉默,對關係更好。
因為沉默容易使人焦慮,接著使人無意識地使用「不恰當」的話語,來抵消自己內在的焦慮,而這些運作,多數人都毫無所悉。以上這些對於人際關係的破壞,都成為了後悔清單的絕大部分。〈延伸閱讀:情緒爆炸時他很像恐怖情人:「我想他不是故意的,而且我害怕失去他」〉
說出口之前,鮮少仔細思考,反覆推敲,常不自覺傷害了別人,更不知道影響這麼的深。如果是被傷害的人呢?在關係裡是忍耐及委曲求全的角色呢?那些痛苦,除了對於對方的憤恨,還有對於自己無能的憤怒。
在關係裡的卑微傷人傷己

因為我沒有能力在關係裡,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說出真正想說的話,還有為自己爭取,這是一種向內攻擊的敵意,藏在心底更深處,所以更難以覺知。除了感覺卑微之外,也可能將這些怒氣,宣洩在更加弱勢的人身上,或者轉變成其他方式,例如成癮行為……這些變形。〈延伸閱讀:【家暴迷云】我們都看不見:隱藏在暴力與兇猛情緒的背後,施暴者其實有一顆早已破碎的心〉
很多受傷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傷害別人的人,而這些,其實也都傷害了自己。我們讀了很多書,希望能好好地過一生,在各種人情關係裡圓滿。不再重蹈覆轍,不要成為怨偶,貌合神離;不要成為只有言教沒有身教的父母,與孩子關係日漸陌生疏離;更別像電視新聞或報章雜誌的案例,前車之鑑卻變成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過猶不及,看清關係裡的各種作用力
有些人不知不覺,有些人則是過度警覺。我們都很幸運,拜網路發達與教育普及,能夠接觸到大量新知及資訊,更有許多提醒,讓我們能夠警惕自己,不要複製悲劇。然而有時候,過度努力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尤其是在關係裡。
人際關係就像是化學變化,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與反應,而且這些火花及反應,也會作用到其他關係。

例如,想成為溫暖有愛又稱職的父母,因此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去學習育兒新知,但卻疏忽了親密關係的重要性,甚至不時因為教養意見不同而屢起爭執,把孩子當成家庭裡的第一,卻讓伴侶成為了犧牲品。
我們都不希望有一好,沒兩好;我們想要的,是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都能很好。別顧此失彼,它並非取捨的命題;我們可以做的,是學習把好的關係「類化」到所有關係裡。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提醒;每一刻,都是改變關係的契機
心情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關係裡的品質,當然也是。你覺得滿意,還是委屈;你覺得溫暖,還是冷冰冰,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了。所以在可以微調的時候,我們就該面對、修正及調整,不要等到關係破裂,雪上加霜的等級,才覺得大勢已去,欲振乏力。
而這些來不及改變的關係,這些埋藏心底,刻在生命裡的痛苦與遺憾,都成為臨終前的後悔清單。其實它一直都有改變的契機,就在你每一天的感受及生活裡。

我時常思考著,自己可能有的臨終後悔清單,它用來幫助我持續檢視及反思:哪些事情可以捨去,哪些價值需要重視,哪些關係現在就要珍惜,還有哪些人,我想要跟你們說對不起,或者是謝謝你,來到我的生命裡。
不要在未來後悔莫及,讓我們一起圓滿今生的所有關係。
主圖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