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大可隨手一拋,以新代舊。遺物載情,如何斷?怎麼捨?
台灣第一位遺物整理師廖心筠走訪不同家居,為逝者整理遺物,聽家人說故事,是收拾,也是療傷。每次踏入故居,空氣仿佛靜止在先人離開的那一刻,廖心筠指:「他們都以為會回來。」約 9 年的「道別」之旅,最大感觸是:「人從來沒想過,死了以後,留下的物品,都會讓親人痛得無法面對,變成無法觸及的那一塊。每一次的面對,都是折磨。」
女兒花了 10 年才敢對亡母遺物說再見 日曆停止那一日:她沒想過回不來

遺物整理師,在日本與韓國較為流行,而廖心筠則是台灣第一位遺物整理師。廖心筠本來只替人整理雜物,但在 9 年前卻因緣巧合,在整理完客人的房子後,獲邀整理已過世媽媽的房子。
自媽媽離世 10 多年以來,女兒從未曾踏足舊居,不敢面對。廖心筠踏進屋子的那一刻,空氣彷彿停止在那時空,混濁中有一股霉味,廖心筠特意強調:「還有很深的孤單。」當她走進媽媽的房間,牆上掛著的日曆,一直停留在 1993 年 12 月 28 日,卻沒能再撕下一頁,廖心筠說:「她只是出去一下,沒想過會回不來。」

廖心筠指自己屬於「敏感體質」,本來有點害怕會遇到靈異事件,卻看到那日曆中寫一句:「永遠要找一個對你來說太大的工作。」就在那一瞬,她覺得或許這是冥冥中有注定,她說:「我甚至覺得,這是往生的媽媽請我來的。」〈延伸閱讀:奇幻劇情中濃厚的日系催淚。《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如果有一天我死去,有誰會為我流淚?」〉
為遺物解讀訊息:滿櫃未拆吊牌的少女內衣

那是一間一房一廳的小空間,卻有 5 個衣櫃,裝滿了未穿的新衣、鞋子,最怪異的是,櫃中有許多乾淨、未「剪」吊牌的少女及男性內褲。
10 多年未歸,生前死後也是一樣,不敢面對,原來因為那女兒與媽媽有隙,並非親生血肉,媽媽是情婦,不孕的她為了留下爸爸而收養了姊姊與她,但爸爸還是沒有回來,媽媽便打女兒出氣。有一次,一記耳光,打得那女兒一邊耳朵從此聽不清。於是,自 18 歲始,兩姊妹就離家自立,只寄生活費回家。
舊物一件一件的,拚湊出逝者生前的生活 — 媽媽一直在等女兒與爸爸回家,於是準備好內衣,讓他們隨時回來,甚麼行李都不用帶。但是,一直都沒有人回來。於是,大概為了找人撘話,解一刻寂寥,媽媽時時到賣衣專櫃打發時間,與專櫃姐姐談天,買下一大堆根本不穿的衣物。她們再打開化妝枱抽屜,第一張相片,就是她與姊姊的合照。
女兒流下了眼淚,整理媽媽的遺物,也似整理了她的一生;逝者生前沒說出口的心事,遺物代勞。她們把該捐的捐去,該扔的扔掉,放下舊物,也放下了舊恨。廖心筠跟只剩遺憾與內疚的女兒說:「你媽媽沒有在這,她已經很好的離開了。」
奶奶的鐵盒子與 4 件外套

廖心筠說,特別不捨的人才會找上她,她是遺物的送行者,她透過亡者留下的東西,找到他想要表達的「訊息」。戀戀舊物,依依不捨,不如把那「前生」當今世過,把思念化為動力,好好地活下去。
另外一次刻骨銘心的遺物整理委託,客人本來是個購物狂,滿屋名牌包,可不快樂也不滿足。自小跟奶奶爺爺相依為命。她爸爸、姑姑與叔叔分別都在 30 歲前離世,一家都只匆匆地走完短暫的一生。後來,爺爺也去世了,奶奶住進安老院。
一天,奶奶跟她說,自己也該走了,跟爺爺團聚。孫女十分不耐煩,罵她:「你怎麼這樣說話!」吵吵鬧鬧後就離開了。怎料,數天後奶奶卻腦溢血去世了。
孫女內疚不已,埋怨自己怎麼沒有耐性呢?為何要罵奶奶呢?廖心筠跟她一起收拾,發現奶奶就那麼 4 件外套,疊得工整;還有一個鐵盒子,本以為是奶奶的金器、戒指等小玩意,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張孫女的照片。
廖心筠跟客人說:奶奶最珍貴的物件,就是回憶,她就是用一生教你一字-「少」。
那位客人後來把名牌包等雜物都賣掉,有種滿足,物質永遠填不滿。〈延伸閱讀:有一種愛比「空氣」更自然。一窺祖父母的知足來源:付出就是對子孫最將心比心的「照顧」〉
在「921 大地震」中死裏逃生 在道別中參透:人不為物質而活

廖心筠參與一場又一場、不那麼「正式」的道別式,每每看到客人睹物思人,最大感觸是,使人最走不過去的就是遺憾 — 遺憾沒有好好對待、陪伴、說話,沒有好好的活。廖心筠分享說:「因此怕死的話,更要好好的活。」
廖心筠指,自己也是死裏逃生的人,國中時經歷 921 地震,她當時在同學家,從沙發上掉到茶几與椅子的死角中,幸好只擦傷,不知哪來勇氣拉着那同學往外跑。她憶起,當時還在地震,四周哀嚎和慘叫聲不斷,那時天空是紅色的。

她跟筆者分享:「自此以後,我只活着就好了。」笑問:「要求是不是太低?」她指,物質不一定要「斷」到一件不留,但要整理好,說:「人不為物質而活,是物質在服務人。當減少擁有的物品,人才有喘息的空間。人就這麼一世,你有 10 套房子又如何?死時全都帶不走。」
「身後物」真的毫無意義麼?
筆者最深刻一句,是廖心筠分享她跟客人說的一段話:「在整理的每一件物品、每一角落,你的親人都沒有在這裏,已經很好的離開了。」我猜想意思是,戀戀舊物無意義,逝者已逝,生者別停留,回憶放心中,任誰都搶不走。生死不到我們不依,但若然不忍別離,就更要好好的活。〈延伸閱讀:這刻起,我們用靈魂說愛!《邀請妳參加我的每一場葬禮》闡述生離死別蘊藏的豐厚情感,詮釋愛情不同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