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亞洲第一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國家,實施時間僅次於德國、荷蘭。同時也是世界有名的高齡國家。然而除了人口結構老化,日本同樣也面臨偏鄉照顧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除了行之有年的在宅醫療外,更於 2016 開始推行社區護士計畫。
護士親自到家服務患者

關注長照議題的朋友們,對日本「在宅醫療」應該不陌生。簡單來說,在宅醫療,是以患者的「家」為中心,並結合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等人的專業,提供到府醫療的服務。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可以說為社區照顧奠定了基石。
為了進一步強化社區照顧,日本 2016 年推出的社區護士計畫的重點,除了長者的身體健康的外,還有加強長輩與外界的「人際連結」也就是心靈健康。特別是偏鄉地區,因為交通不便、資源少,更需要仰賴社區護士的介入。(延伸閱讀:是鼓勵還是剝奪「成就感」?一間沒有課表的日照中心,讓長者隨心所欲地「做自己」!)
從家延伸到整個社區

這些社區護士的工作地點,顧名思義就是整個「社區」。因此,他們不等案家通知才到府服務,而是主動、定期到案家探訪,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起居。長輩身體一旦有任何狀況,就能即時掌握,預防失能,更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而且,除了照料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像朋友一樣聊天,為他們帶來很多歡樂和關心。
社區護士站也定期為長者們規劃合適的活動。目的就是要加強長輩與社區間的聯繫,讓他們能在有疾病狀況時,相互通知和照顧,並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創造在地老化。(延伸閱讀:有吃有住也有伴,日本「醫療型監獄」反成老人最後歸宿?)
社會老化是全民都要注重的問題

也因為社區護士身兼長者的健康與生活照顧,需要有相當的工作經驗,執業的平均年齡大約在 47 歲左右。不過計劃推行之初,就有不少二、三十幾歲年輕的護理師加入培訓。不少人表示:「一直很很關注偏遠地區的醫療問題。」、「這是全民都要去思考的。」
如何打造友善高齡的社會?在日本不只是口號,而是越來越多人放在心上去思索並改善的議題,也讓人預見日本社區護士計畫,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當然有年輕人的加入,也能為長輩注入滿滿的青春活力!(延伸閱讀:計畫採訪 100 個長輩!快樂姊 66:從他們身上我看見了愛,還有蘊藏生活的老智慧)
主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