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網站,叫做「網路溫度計」,裡面的許多調查,都頗耐人尋味的。
前一陣子,他們貼出了一個名為「國際搞曖昧等級:你能忍受另一半跟異性好友做到哪一級?」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聊天話題,有助於兩個人在認識彼此的階段,了解彼此的價值觀。
這裡面包含了十個題目,雖然設計者本身認為有親密程度之分,但對我而言,我並不這麼認為:譬如說,對我而言,他們歸類在等級六的「摸頭、捏臉、搭肩」,我就覺得比等級八的「有彼此才知道的祕密」來得更為親密。畢竟誰和誰之間沒有彼此之間才知道的祕密,你到國中還會尿床可能只有你的妹妹才會知道,男朋友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那也是一個男友不知道的祕密呀!〈延伸閱讀:為了交往對象斷絕異性交友關係,是對還是錯?由結果論探討:「這樣的感情模式,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話不多說,我們先來看看這十個題項到底是什麼吧:
- 一起打電動、吃飯
- 單獨逛街、慶生、看電影
- 坐機車後座、汽車副駕接送
- 秒讀、秒讚、限時動態每則都回
- 講電話講很久
- 摸頭、捏臉、搭肩
- 隨 CALL 隨到
- 有彼此才知道的祕密
- 單獨喝酒、看夜景
- 在同一個房間過夜
先定義清楚細節,再做討論

許多情侶在吵架時,常常會吵起來的原因就在於「腦補」。在我看到這十個事件時也不例外。以「秒讀、秒讚、限時動態每則都回」為例,我覺得還是要看時空背景,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人會這麼做?是因為這位異性最近和他有工作上的交集嗎?是新認識的朋友,所以有共同的話題嗎?是最近幾天這樣,還是一直以來都這樣呢?
我覺得這十個話題,確實很適合拿來做交往前的核對,但在核對時,要做的第一步,無非就是把細節定義清楚,讓彼此都知道,原來我的「隨 CALL 隨到」和你的「隨 CALL 隨到」,是不是同一種「隨 CALL 隨到」?
除了核對之外,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要素。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我有安全感的時候,我和我的伴侶各自玩交友軟體、各自和異性朋友出去玩,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即便和異性朋友出去玩,還是會很自然地和彼此分享自己的旅程,而不至於鬧消失。〈延伸閱讀:獨立=安全感缺乏?從家庭教育的因素探討,勇敢去認識那些隱藏已久的情緒〉
了解表層問題後的深層情緒

很多時候,吵架的內容只是表層的問題,而深層的問題其實是「缺乏安全感」,就如同我一直撰寫的依附理論所說的,焦慮傾向越高的人,在越缺乏安全感時,就會越追越緊,「看到一個影子就生一個孩子」;而逃避依附呢?逃避依附則是害怕和對方太親密,所以在缺乏安全感時,反而越不想報備、越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行蹤,以換取自己喘息的空間。
因此,好好地討論這十個問題,對於決定是否要進入一段關係,或是對於更了解彼此這一點,我想也是很有幫助的。「三觀合,才能走得長」,請把重點擺在「表層事件背後的深層情緒」,去擴寫這十點後面引出來的不安全感可能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延伸閱讀:感情崩裂分成五個階段!沒有任何一段愛情會瞬間崩解,學習維持「中性情緒」穩定彼此互動〉
主圖來源:《三隻小豬的逆襲》劇照
本文由「 Psydetective-貓心」撰寫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