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演技派男星菅田將暉主演的《勿言推理》(中譯《勿說是推理》),全 12 集在日本累積亮眼的收視率,即使已完結一陣子了,仍然話題不斷,粉絲們也紛紛敲碗,期待有第二季的釋出。
古怪的爆炸頭大學生久能整(菅田將暉 飾),為什麼能如此受觀眾喜愛呢?劇情以詼諧的方式,直指日本現今的許多社會議題,從殺人嫁禍、炸彈客、縱火犯,到家庭暴力隱忍、解離性身分疾患的探討,皆透過主角久能的視野一一戳破謊言、直指黑暗面;而每集劇情都有個主題,久能總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當頭棒喝,引發周遭角色以及觀眾們的自省反思,認真看待過錯、拾起勇氣面對生活的考驗,簡而有力的陳述和觀點表現,詮釋人生不同面向的定義,就跟著編輯一起回味劇中久能那些「一針見血」的經典台詞吧!
真相不只一個,但事實只有一個

例如,A 跟 B 在樓梯上碰撞,導致 B 跌下樓受傷,一起事件便能有三人以上的見解。假使 A 經常欺負 B,對他而言這只是輕輕的碰撞、無傷大雅,但對 B 來說,是否也是一種霸凌的宣示?再者,若是 C 剛好經過目睹一切,又會有新的想法產生,整個過程配合不同角色和觀點,對真相就會有不同的建構;然而,「事實」只會有一個,那就是 B 確實從樓梯上摔下並且受了傷。
久能以上述事件做比喻,指出人們習慣主觀定義眼前看到的一切,除非有個人能站在極度客觀的角度,否則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就好像我們在面對某件事時,每個人的情緒感受都不一樣,而大家也都深信自己是對的,忽略了「事實」,甚至為了堅守觀點傷害到身邊的人。〈延伸閱讀:菅田將暉主演!《勿說是推理》:打破日系推理劇的刻板印象,暖心金句直戳人性軟肋。〉
你曾經做過或沒做過的事,都會對你的未來造成影響

這句話看似簡單又不簡單,看似容易也不容易。劇中的刑警池本優人(尾上松也 飾),因無法適應妻子生產後的大轉變,並找了久能做「諮詢」,同樣句句精闢,誘發我們內在的反思:「大家都說女人當媽媽後會改變,這是當然的!她們在照顧一個稍微不注意便會死去的生物,問題在於,你有沒有跟著改變?」
漫長的人生中,配合身分轉換,我們時常必須重新學習、做階段性的調整,尤其在「家庭」這塊感觸更是強烈,需要每位成員的相互磨合,在彼此的適應裡,找到最適合當下的生活型態。這個時候,所有的選擇,有做過的、沒做過的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是好是壞、是順遂是蹣跚,就看我們想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態度,創造往後的生命藍圖。
工作上能自然地留意別人的心情,對自己的家人為什麼卻做不到呢?
「為什麼對待外人,大家總是比對待家人還要尊重,他們明明才是真正關心我們,守護在我們身邊一輩子的人啊!」在職場的染缸裡,有太多的利益糾葛和利害關係,人際間的交流就無法太單純,必須時時留意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下每個決定前,也會經過縝密的判斷,以降低對公司或團隊的困擾。
然而,這樣別出心裁的「貼心」,卻甚少用於家人。或許是因為彼此太熟悉了,可以為所欲為做自己,不需要太在意他們的想法或感受,即便對方感到受傷也不以為意,如此一般的做法和行為,真的是對的嗎?久能提出的比喻,不只可讓人反思平常的態度作為,亦提醒著我們要好好珍惜家人,用心愛著對你付出所有卻不計回報的他們!〈延伸閱讀:為「愛」所痛的《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正視家庭冷暴力,與傷痛和解,學會重新愛自己〉
趁著年輕時認識不同的人,開展一趟自我認識的旅程

最後這句,就不是久能的說教了,而是來自大學教授天達春生(鈴木浩介 飾)。當久能與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萊卡(門脇麥 飾)道別後,過了好一段鬱鬱寡歡的失落日子,惋惜著不善與人交際的自己,好不容易結交到契合的朋友,卻因為人格的消失,再也無法相見。
天逢教授給的建議是:「改變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未來我們可能會有新的觀點、新的領悟,趁著年輕時認識不同的人,開展一趟自我認識的旅程。」許多時候,我們選擇安於現狀,不願意接受現實的改變,害怕以後會不如現在寬心,但倘若不去累積經歷、不去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等於畫地自限、封鎖的人生的可能性,當以為改變是在自找麻煩時,事實其實是,我們正在更深層地認識自己。〈延伸閱讀:任何不經意的言論,都可能成為殺人武器!日劇《3 年 A 班》直指人性黑暗,譴責靈魂最深層的一面〉
近幾年,不少由漫畫改編的戲劇皆富含深度,激發我們在人生觀點上,提出別於以往的思考邏輯,《勿說是推理》就是其中最佳的例子之一。「客觀」兩個字,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要人拋開主觀意識並非易事,因為人都習慣先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用以解讀任何事物;也許,我們身邊都需要一個像久能整角色,必要時給予提點,敞開心胸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圖片來源:《勿說是推理》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