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是操心孩子的生活狀況,像是擔心孩子的學校課業、身體健康、心情起伏⋯等,但在關心孩子之餘,很少家長會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事實上,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也需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有效解決青少年的問題。因為父母對問題的看待或解決方式,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示範。
一份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的心理健康研究,分別針對 14~25 歲青少年/年輕成人、其父母與照顧者進行調查,調查重點包含感知的壓力源、人際關係、對父母和學校的看法、尋求幫助的策略⋯等。研究指出,三分之一青少年的父母患有憂鬱或焦慮症,且將近 40% 的青少年擔心父母親的心理健康。
憂鬱父母比例同青少年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患有焦慮和憂鬱症父母的比例與青少年大致相同,15% 的青少年感到憂鬱、16% 的母親和 10% 的父親感到憂鬱;然而,父母親的憂鬱和焦慮與孩子在學業、情緒和身體上的問題有關。
研究另指出,4 成青少年希望父母「更常詢問他們的實際狀況並做到真正的傾聽」;56% 患有憂鬱及焦慮症的青少年會向朋友尋求情感支持,而向父母尋求的比例為 32%;同時研究也顯示,相較於沒有憂鬱的青少年,憂鬱的青少年在有 1 位憂鬱的父親或母親的比例上約高出 5 倍,而愈擔心父母情緒健康的青少年也愈不願意向父母求助。〈延伸閱讀:媽咪快樂寶寶才會快樂!釋放產後憂鬱症壓力,心理師建議以「呼吸放鬆法」與同理心給予心靈上的溫暖〉
家長需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父母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關的,家長需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有效解決青少年的問題,父母對問題的看待或解決方式,對孩子而言就是很好的示範。
她指出,人們感到焦慮或緊張其實是表示對事情在乎,但如何能不至於太在乎,家長需釐清檢視自己的情況,留意工作與生活間是否取得平衡。其次,適時提供放鬆的時間及空間,最後則積極分享自己的所見資訊、多參與朋友或社區的活動,同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延伸閱讀:杜絕高壓社會步調所帶來的憂鬱情緒: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光,抽離紛擾遠離焦慮〉
用引導式問法溝通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在家庭角色分工上孩子較被動,特別在「情感表達」上大多是長輩主動關心,青少年通常不知道如何明確表達內心的不愉快,認為他人應該知道我的情緒,如果他人提問,孩子通常會迂迴或簡短回應,而彼此的解讀也不一致。
他建議,可以讓青少年先了解情緒的分化,包含正負向情緒。家長用引導式問法,像為什麼這麼想、你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等,多讓孩子表達,協助他們釐清情緒。此外,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塑造自己價值,例如鼓勵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
董旭英提醒,父母也要每天找時間和孩子聊聊,分享自己的心情與一天生活,當「父母願意與孩子分享」,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與產生價值感,較容易養成願意主動訴說的習慣。〈延伸閱讀:微笑憂鬱前兆有哪些?臨床心理師洪培芸提出 3 論點:「面具下的你我,快樂嗎?」〉
主圖來源:Pexel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