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過有的人,交往期間一樣會去認識同性、異性朋友,也見過有的人,交往之後就得跟異性友人斷絕聯絡。有些人交往一個禮拜只要見一次面,有些人則希望能夠同居在一起,到底交往怎麼樣才是合適的距離,我想或許沒有誰說得算。
與其思考會不會太黏,不如思考相處模式的優劣

對我而言,我會去思考的並不是感情會不會太黏,而是雙方能否接受這樣的距離,而這樣的距離又會帶給彼此什麼樣的結果?我是很常需要見面的人,所以談過幾段感情之後,就對遠距離戀愛敬謝不敏;我知道我是需要和伴侶出去玩的人,所以我就不會找尋住在家裡又管很嚴的伴侶;我知道我希望保有自己的交友空間,所以會限制我交友的人,就不在我考量的交往對象範圍之內。正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感情,所以才會去找尋合適自己的對象。〈延伸閱讀:感情中不乏爭執和冷戰:從生理學研究,了解與另一半吵架時的心理變化〉
說實在的,每一種感情經營模式都會有他的優劣,能夠常常和異性朋友碰面的感情,並不必然代表就比較容易劈腿,反而有可能能夠從異性朋友身上學到如何理解異性的心理;交友圈很狹窄的關係,雖然我不喜歡,但也不代表一定不好,他們可能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很快樂,只是我不希望有一天分手了,身旁的朋友也都斷絕聯繫了,所以我不選擇這樣的感情。
用最舒服的方式與對方相處

一段感情孰優孰劣,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屬於什麼樣個性的人,而沒有一套標準答案。你是一個很黏人、很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什麼偏偏要找會帶給你距離感、不讓你一直黏的人呢?還要聽從別人的勸告說,伴侶本來就不該太黏。是誰規定伴侶不能一直膩在一起的呢?如果你們在一起可以很快樂,也可以一起準備彼此未來的事情,膩在一起又有何不可呢?〈延伸閱讀:想分手卻分不了?給「開關式關係」的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爭取被愛的權利〉
反過來說,如果妳是一個很需要自己空間的人,妳在挑選伴侶的時候,又何苦去找那些很需要依賴你的人呢?搞得自己一點空間都沒有,自己想喘口氣也不行,總是要被迫和對方膩在一起。

一個人的感情黏不黏,牽涉到的點有很多,當然,安全感是一個很核心的要素;但是,撇開安全感不談,就單純談談交往互動的模式,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找到自己適合的模式,然後找尋適合自己的伴侶吧。〈延伸閱讀:分手後仍念念不忘前任的好?心理學角度:也許是「未竟事宜」的滿足感在作祟〉
會不會太黏,取決於你們,而不是別人說的算。
主圖來源:Pinterest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