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艾成在今月 8 日墜樓身亡,親友與粉絲們均悲痛不已,艾成的經紀公司曾公開艾成媽媽給艾成的信,字字句句表達出對兒子的不捨與愛,讓人看完不禁鼻酸。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每一對父母最不願面對到的痛,如何走出來與延續孩子在自己心中的比重,是每一對失去孩子的父母都要走的一段路程。
失去孩子的痛,究竟要花多少時間去面對、去處理?余天的女兒余苑綺,在經歷 6 年的抗癌之路後,在不久前仍不幸逝世,讓余天與李亞萍悲痛不已,在鏡頭前痛哭失聲,讓人看了不禁心也揪在一起,非常不忍心。
每天像行屍走肉般活著
得知兒女逝世的消息當下,父母不只會感到相當震驚,也會有不相信所聽見事實的聲音在心裡出現,即便孩子已經在慢性病、絕症中掙扎許久,父母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足夠堅強到可以繼續活著,以至於當逝世的消息出現,許多父母會不願意面對。
但當時間一久,父母不得不接受兒女逝世的事實,這時便會有沈重、複雜的悲痛感襲來,這股悲痛可能會讓人感到身體不舒服,腹痛、胸痛、肌肉疼痛、消化不良都是有可能的,當形容到心上的疼痛時,許多人便會形容自己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樣」。〈延伸閱讀:《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日本首部奧獎最佳外語片,在生命旅程的告別探尋活著的意義〉
學習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共存
除了悲痛、孤單的感覺之外,父母可能也會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很暴躁,心裡充滿憤怒、懊悔、不滿,「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父母會懊悔於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和孩子建立關係,可能在孩子逝世以前與孩子分隔兩地,或是剛與孩子大吵一架,這些都會讓父母心裡充滿悔恨、自責的感受。
失去孩子的前段時間,身邊或許會有強大的社會支持,安慰你、鼓勵你,然而時間一久,許多人認為事情已經隨著時間消逝,父母應該要可以走出來,繼續自己的生活,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其實你還需要更多的支持,讓你一點一滴的走出來,這段悲傷持續,社會支持卻減少的階段,可說是最困難、也最痛苦的階段。〈延伸閱讀:失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活在當下!禮儀師許淑瑛分享:未來難以掌握,就更該把握當下的生命〉
許多人認為痛苦會消逝,但對於失去孩子的父母來說,這份痛苦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之久,許多心理治療師會透過一些方法,讓父母進入到「再生」階段,讓他們開始懂得與孤單、失落共存,即便在痛,也要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在生活當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
在《面對失去,好好悲傷》一書中,一名心理治療師這樣建議一名失去兒子的母親瑪拉:「我的諮商師要我對著一把空椅子說話,想像那是沙伊,然後要我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如何。我真的這麼做了。我哭著說我過得很苦。當我恢復平靜後,諮商師要我坐在沙伊的椅子上,想像沙伊會對我說什麼。我聽到我想像中的沙伊對我說他覺得很抱歉,他並不希望我這麼難過。我了解到沙伊其實一直都過得很快樂,還有我的傷心一定讓他覺得非常沈重。」〈延伸閱讀:學會和自己對話:利用心理學「空椅療法」適時抽離,讓你快速打敗壞情緒〉
這世界很大、很亂,下一刻要發生的事我們沒有辦法預知,如果作為失去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知道若孩子因病而逝世,並不是父母的責任,再多的自責也無法挽回孩子的性命,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活過好,在有意義的生活中懷念孩子,甚至帶著這份對孩子的愛,給予其他需要祝福的孩子,相信孩子若知道,也會替我們感到開心的。
主圖來源:《Mother》劇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