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想「好相處」,愈要小心適得其反:在人際關係中放過自己,不當凡事都好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不忘叮嚀「要跟人好好相處」,這句話就像緊箍咒,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理解,就被推向一個又一個新環境,只能惴惴不安地用一知半解的方式去應對,結果往往讓自己遍體鱗傷。

別人沒有「我們自己」好看

圖片來源:pexels@John Diez

有時候為了維繫一段關係,或是不想成為團體中的變數,我們便竭盡所能的去迎合,就算心有不願,也是咬著牙,硬是把這份委屈嚥下肚,心想消化不良的感覺,只要忍耐一下就會不見了吧?一開始還會有所懷疑,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漸漸地習慣了,也認為「隱忍」是帖特效藥,可以幫助人際關係,更能達到父母耳提面命的「要好好相處」,卻沒想到自己成為了一個「只看得到別人」的人。〈延伸閱讀:換工作並非缺乏抗壓力!別勉強融入新環境,離開是為了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太在乎他人對我們的好感,所以他人有所求時,不敢直接拒絕,只能用「好啊」來回答對方,久而久之,大家也習慣把你當成有求必應的工具人。沒想到的是,最後變成事情處理得好,是應該的,若是處理得不合他意,不僅沒換來一句謝謝,反而是「不行就早點說嘛!」「這點事也做不好!」這類的負面回饋。

明明是好意,怎麼到頭來就變成自己的不是?在想不透的情況下,「是不是怎樣做會更好?」「一定是我付出的還不夠!」,自責的無限念頭不斷地出現,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廉價化,好像只要這樣,就一定會變成「好相處的人」。〈延伸閱讀:「害怕達不到對方期待,總是在討好別人?」學會拒絕他人請求,才能找到舒適的人際關係

斷掉「假關係」,會過得更開心

圖片來源:pexels@Yan Krukov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有些人一見如故,有些人就是合不來,還有些是第一印象並不好,但在相處過後發現是個值得當朋友的人。想要被認為是好相處的人,不代表要跟每個人都合得來,如果要犧牲自我,才能換來一段段「表面假好」的關係,最後只會得不償失。我們的時間有限,應該把它花在值得的人身上,那些就算你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也不會有不適感的人們。〈延伸閱讀:

總是想從他人口中得到好評價,不願成為討人厭的角色,甚至無法原諒與某人不合拍的自己,我們太在意外界觀感,卻忘了「善待自己」。一時的讚美能否成為進步的助力,有待商榷;被討厭也沒關係,只要自己不討厭自己就夠了;與某人不合拍是正常的,畢竟每個人有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要是真的處不來,就坦然地接受現實,不再糾結於此。

有時逃開不是懦弱,而是不再強迫自己去吸收所有負面能量,要會照顧自己的心情,看情況再決定要花多少力氣去回應人際關係,不再強求不自覺的扭曲關係,調整過程也許疲累,但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與人相處之道。

 

主圖來源:pexels@Alexey Demidov

copyright by share99

ichiro Chen

人生就那幾個秋,願身心靈時時安康,一路上遇見的所有事物,無論好壞都能用心感受。